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娅 《天中学刊》2006,21(4):105-107
但泽是波兰北部沿海城市,也是德国小说家格拉斯的出生地和创作母题。格拉斯作品的背景,多数是他的故乡但泽,其所构建的但泽的历史文化特征,首先是表现为一幅小市民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其次是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发掘往昔但泽人的心灵;再次是作者用美丽女性的际遇来构建但泽故事,诠释但泽的历史。格拉斯通过笔下的但泽,为战后德国文学增添了缤纷的色彩。但泽史浓缩了二战时期的德国以及欧洲文化史。  相似文献   

2.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但泽三部曲"创作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格拉斯继承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又不囿于固有的模式,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化的叙事技巧,使德国的叙事文学在战后的"叙事危机"中呈现出生机.  相似文献   

3.
《世界教育信息》2001,(5):14-17
一、德国科学研究的沿革德国科学研究拥有悠久的历史,著名的代表人物有15世纪的约翰内斯·古登堡、18世纪的洪堡兄弟和卡尔·弗利特利希·高斯等。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是德国科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家,如蔡斯、西门子、科赫、伦琴以及爱因斯坦等等。这些科研先驱不仅为德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还首创了科研机构,从事系统的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大批科学家遭到纳粹的迫害,德国的科学研究受到了抑  相似文献   

4.
"二战"史观教育是当代德国历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遭遇危机,在60年代德国政治家、知识精英、司法机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并在70年代产生了积极效果.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变革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对"二战"历史的全面反思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西方教育流派中的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派别,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广泛流行起来,7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存在主义教  相似文献   

6.
西方对比语言学者通常认为对比语言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本文作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一历史还可以上溯,其中19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洪堡特、20世纪20年代欧洲学者叶斯柏森和40年代美国学者沃尔夫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集中讨论了洪堡特与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代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演变可以主要分为3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奠基、发展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反映了世界现代化的主流,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党外人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特定概念,是中国的独创。党外代表人士则是党外人士中的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由于历史条件、年龄构成、成长环境和经历等因素导致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同、统战政策的把握、合作共事主动性等方面差异性,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促进政治认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鲁明 《教书育人》2012,(7):10-11
在国外近代教育发展历史中,"范例教学"是与"结构主义"齐名并同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论不仅对当时的德国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同"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设计观孕育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成长于二战后的欧洲。20世纪中期受到反主流设计思想的修正,形成多元的现代设计观。现代设计无论对功能的强调还是对形式的关注,其终极目标始终是以人为本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视角和专业化方向,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素质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历史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也深受影响。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课堂教学的纽带,知识传承伴随着情感获得,如何利用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则是师生面临的一大考验。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浅谈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儿童头像     
[微型品赏]厄纳·伦德威·德克森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最成功的女摄影家之一。她打破了20世纪20年代德国摄影家拍摄肖像时只注重精确表达外表的习惯,改成从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出发去完成作品,这幅照片达到了震撼读者的效果。儿童头像@徐蕴藻  相似文献   

13.
历史自然灾害学是对古代时期自然灾害状况、演化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并服务于当代社会建设的一门学问。中国古代无比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有大量天象、地象、气象、水象、海洋象、生物象、人体象等自然灾害和异常的观察记录,为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大致经历了1949年前、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其持续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了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不断地深入和成熟,使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学研究水平在世界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综合20世纪50年代至今,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学术语境和叙事学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文体、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对《左传》叙事研究文章进行归纳,揭示出《左传》叙事研究的思路和成果。  相似文献   

15.
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历史校训与现行校训,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回溯其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从校训的句式、高频词、订立主体三个方面对其演变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最后,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着重分析了校训演变中同质化问题及其三种形成机制: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霞 《中学文科》2006,(1):92-92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为什么在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青少年犯罪却呈大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西方科学哲学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图尔明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出发对当时处于鼎盛的逻辑经验主义展开批评,就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语言的结构以及科学理论的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与当时的逻辑经验主义完全不同的看法,被认为开启了历史学派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孙奎贞 《留学生》2010,(5):36-37
20世纪20年代初,朱德曾留学德国,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笔者曾先后两次担任中国驻德国波恩《经济日报》记者,20多年前曾专门寻访过朱德留学德国哥廷根市的住所.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育对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小学教育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而相对忽视了品德教育,特别是法制方面的教育。不可否认,教育上的偏失是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有逐年增高之势。据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曾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而且,青少年犯罪性质恶性化趋向明显,暴力性加重。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  相似文献   

20.
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