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重要意义和可行条件的基础上,对其提出几点构想: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可以共赢的观念;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游客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契合点;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内涵;营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环境;构建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体系;塑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品牌。以期为泉州乃至海西的文化旅游业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泥玩、年画、武术、汴绣、陶瓷等为代表的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运用旅游人类学、旅游学、文化生态学等理论,探索原真性博物馆旅游开发、生态文化园区旅游开发、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原生地融入式旅游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等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在新的文化生态背景下,为保护、传承、健康发展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3.
福建大田板凳龙舞历史悠久,富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板凳龙制作工艺精巧,具备审美价值,龙舞活动具有观赏和体验价值。大田板凳龙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传统博物馆展示型静态开发模式以及民俗体验开发模式、节事旅游开发模式及旅游商品开发模式。保护与创新利用相结合,开发龙文化旅游是福建大田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化旅游开发是历史建筑旅游开发的新模式.它提供了一种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合理方式.在提供给旅游者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体验的同时,还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能够更好地适应遗产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对黎黄陂路历史建筑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模式,从游客感知、旅游体验、居民和管理机构等四个方面提出黎黄陂路博物馆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村落的传统文化价值弱化、生计模式发生改变、众多文化遗产资源被功利化。在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文化的传统价值,把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整个村落的文化集体记忆,促使生态博物馆健康运行,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成为目前中国民族文化类旅游地开发和保护中最为推崇的模式之一。它强调原地保护,即以原生态状况呈现并保护"活态文化遗产",这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更为原生化、本土化和动态化。基于对贵州铜仁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认为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对生态博物馆内涵及在中国的运用分析,提出应建立铜仁历史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实现当地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的和谐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博物馆式开发运营模式存在许多局限性.制约着文物遗址资源自身旅游经济价值的实现。去博物馆化,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式开发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将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成为一种以文物遗址所承载并衍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具备参与、体验、休闲等现代旅游功能和多元赢利能力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大型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的思路。文章以陕西乾陵为例,具体论证了去博物馆化的原则与思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纸类制作技艺是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具有体系性,其中旅游价值由历史与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构成。旅游价值是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在对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提升马村手工造纸体验区、培育与手工造纸相关的旅游节庆产品、品牌和编排手工造纸民俗演艺产品四种形式进行旅游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采用民间艺术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农家乐、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等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耦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回顾了国内外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研究情况,认识到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博物馆游客特征、游客动机和期望以及旅游者体验满意度等的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研究都已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面对目前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应该加强在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模式、博物馆旅游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与时俱进的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RMP分析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重要的旅游资源,并将成为中国国际旅游的三大产品之一.用昂普(RMP)分析模式,在对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产品转化、市场弹性、生产偏好、市场竞争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的创新、空间组合等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最后提出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整合文化资源、突出特色文化、按照特点顺序开发、增强产品的参与性和采用恰当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RMP分析法主要应用于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多样,但在旅游开发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开发时应注重模式的选择和创新。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采取合理规划、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设计精品线路和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丽霞 《文教资料》2013,(27):37-38,58
河南是文化大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天然文化空间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优势。以商丘为例,提出针对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益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步伐已去了原有的生机。实景舞台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种最有效的开发模式。文章分析了实景舞台剧的发展历程,对以实景舞台剧为载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以实景舞台剧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以期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区域传统技艺和文化基因,是稀缺的“活态性”文化资源。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其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诸多资源濒危的困境,亦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和特色进行梳理,构建了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并轨使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工具对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感知体验、效益与保障四项指标及维度内因素权重进行量化,科学预测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事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研究结果为大运河(安徽段)及相似区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价值的测度和旅游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9,(2):62-67
粤剧博物馆作为粤剧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重要场所,可以结合广府文化、"互联网+"、体验经济等,利用数字化的粤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探索多行业合作交流的跨界融合之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是粤剧博物馆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粤剧博物馆必须坚持原有公益服务的宗旨,通过产业来发展事业,抢救、传播和发扬博大精深的粤剧艺术,令年轻一代关注和喜爱粤剧,使"南国红豆"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和传承的有效途径。洛阳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借助洛阳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开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保持原真性、突出体验性、注重活态传承的原则下,根据遗产特点选取合适的开发模式,整合资源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构建展示平台增强公众的认知,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产品开发模式,它将非物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联络在一起.运用旅游产业的开发管理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适度开发.本文通过RMP(昂普)分析模式对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并提出相应开发保障措施,希望能够以此促进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