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众多作家中,沈从文一直是标新立异的代表,他的全部小说浸透着作者对生命的讴歌,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闪现着对于"理想生命形式"的探索.文章从沈从文的<边城>入手,讨论作者对于"理想生命形式"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2.
说到沈丛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边城>,而<萧萧>、<柏子>、<贵生>等作品,同样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常"与"变".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运用富有湘西特色的地方语言,表现出"乡下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现代文明入侵所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长河>是一部同类题材的小说,本文谈谈对<长河>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边城>和<围城>在人文景象、爱情观念、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边城>描绘的是一个乡土乌托邦、优美的爱情观和供奉人性的道德乌托邦,它是以营造"乌托邦"式的边城来呵护人性,以"美"的意象来供奉"善"人性,<围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混沌大都市、世俗的婚姻观念和亵渎人生的"围城"世界,它以"恶托邦"形式来考问人性,以"恶"的形式呼唤人性"美"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是以扬弃的方式对悲剧理论继承的,并在作品中加入与他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情节整一律","悲剧人物论"和"悲剧‘净化'说"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进行分析,以达到帮助理解亚里士多德部分悲剧理论和<哈姆莱特>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的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以<边城>为例分析闪耀在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式的情怀,可以深化这种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6.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在作家用浓郁的抒情笔调,运用梦幻、象征等怪诞传奇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和感伤性悲剧气氛的故事,并通过对边城的淳朴民风和美好"人性"的歌颂,建造了一座"希腊"小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境界,并以此对抗"文明社会"的人性异化.  相似文献   

7.
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相似文献   

8.
裘乐英 《文教资料》2008,(30):50-51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真、善良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苔丝和翠翠纯洁美丽,爱憎分明,都拥有一颗无私的爱人的心.但是命运的捉弄、无情的现实阻碍了她们爱情美梦的实现.不同的是同一爱情悲剧主题下表达了主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区别:一个将是轰轰烈烈、凄惨感人的爱情悲剧,一个则是默默无声、发人深思的关于"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曲调.她们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古到今都在经历着生命的三重悲剧: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充满了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的痛苦,不可避免的死亡会将一切人类的努力化为虚无.<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清晰地展示了济慈直视生命、超越生命、达到永恒的人生轨迹,诗人的个人追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启发人们尤其是当今的人们严肃思考各自的人生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美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边城》有着非常浓厚的田园牧歌情调,但同时又对现实给予了或隐或显的关注。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即折射出《边城》并非是一方远离尘俗的净土,在田园梦幻的背后同样浸润着血与泪。《边城》亦真亦幻如同画卷般优美的自然景象也难以彻底隔离开生离死别的人生惨痛,在牧歌情调的掩映下也在上演着爱情的离歌。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有人情、恋情、亲情之美。展现了理想化的边城风貌,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相似文献   

13.
〈边城〉与〈大淖纪事〉文本互读,我们发现沈从文在文学史上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诗性家园的寻找者;而汪曾祺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望者,汪曾祺并不刻意营造"抽象的过去",构造所谓的"理想国",而以现代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和古典意趣的艺术化氛围的和谐结合为民间立场争取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论《边城》所表现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边远小城茶峒镇的社会人生风貌,通过对乡村世界中普通人的交往显示出湘西的风俗,阐释了作家一系列的审美理想:理想的生命存在形式,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及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肖晓克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4):41-42,54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必须立足于文本。脱离文本、大而化之的放言高论,不是流于空谈,就会陷于谬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有关《边城》"文化悲剧"论,便属此类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边城》中的死亡观。沈从文试图通过对《边城》中老船夫、天保死亡意象的探究 ,达到对爱对生命的诗性观照。在他看来 ,爱与死构成生命的“整体存在” ,死亡是生命新陈代谢的程序 ,是剥夺人的“我要”的东西 ,是追求神性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8.
纵览近十年的《边城》研究,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说、悲剧—挽歌说、文化—原型批评说等三种类型。《边城》整个小说有着浓重、多层次的象征意义,用文化—原型批评的方法来审视小说中弥漫着的淡淡哀愁将会有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大都围绕“生命”二字展开,其艺术的全部归宿,就是探索和表现各种生命形式,用笔捕捉它们的光影。在小说《边城》中,作者由“自在”到“自为”的各种生命形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并传达出沈从文最终以期重振民族精神和人生信仰的生命理想,但由于作者本身避开了时代发展中的政治选择,而是采用抒写理想人生的方式进行内心的救赎,从根本上脱离了历史情境与时代变迁的整体把握,造成了作品中人物的幽暗困境与自身的现实局限。  相似文献   

20.
《边城》和《雪国》的死亡意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死亡,尤其在《边城》和《雪国》中,巧妙地安排死亡情节,小说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死亡情节,追问作家的死亡体验和宗教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