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庄子》"环中"思想的理论内涵包括绝对待、超时空、合虚实、一动静、超功利等几个方面,它比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更富有审美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处世两个方面,主张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审视生命.《庄子》的"环中"思想,契合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心理机制,揭示了审美心态与审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中国艺术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核心,儒家提倡"中庸"思想,道家主张"守中"思想,两者虽有不同内涵,但都主张"中道"思想,反对思想行为过于偏激,走极端。"以中为美"的中道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明进程,已内化为一种稳定的社会意识,扎根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中。  相似文献   

3.
"执两用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离开两端而执中道,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它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这一思维方式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始为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以论。  相似文献   

4.
《中庸》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第十六章以叙述鬼神来类比中庸之道,从鬼神的角度重新阐明中道的特点。以一种"阙疑"状态的事物比喻儒家至高无上的德,其用意有二:一是从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出发,以鬼神来宣扬儒家的道德修养观念;二是从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出发,从百姓更易接受的角度来"传道"。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哲学有其德性论的根据。亚氏的德性论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它更强调德性与中道的统一性。与之相比,儒家中庸之道的德性论——“觉习”在强调中道与德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中道与德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几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时,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佛教的中道观,分别对儒佛两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有一个发展变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相同相异之处,儒家中庸思想发展在《中庸》一文中可谓集大成,后来中庸思想都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佛教宗派众多,对中道思想有重要发展,佛教传人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中道观又有新的发展,儒佛两家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佛教的中道观对儒学的一些观点的深化则有点染之功。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的论说中屡屡提到"大",秦汉"以大为美"。那么",大"是不是一种审美意识?有没有凝聚成为一种审美形态?分析先秦儒家对"大"美的论述,儒家的"大"既是道德范畴,也是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8.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哲学转向,国内学者渐趋关注先秦诸子的语言观问题。儒家的语言观是一种"言必有中"的德性的语言观,其既符合中道又符合德性的要求。在德性语言观的关照下,儒家语言观必然涉及言与行、言与意、言与人三者的关系。儒家语言观得以彰显后,对儒家语言观的当代价值的探讨便有了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儒家语言观有助于当代人修为自身的德行;有助于当代人坚持慎言慎行之道;有助于当代人处理好言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曹丕的"文气说"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等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其独有的审美内涵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内在气质。"文气说"崇尚豪放之气,这与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特定的时代,"文气说"冲击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现是文学批评多样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致陈毅》一文,从美学的高度对宋诗作了批评,提出了诗歌须用形象思维的著名命题。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这是宋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三种倾向。从审美的角度说,它们影响着宋诗的审美情趣。从诗歌历史流变的角度说,它们来源于以文为诗的传统。揭示宋诗三倾向在辩证运动中对中国诗学发展的巨大功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格》,在继承前人以"风骨"为核心的古体诗审美原则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境"为中心的若干近体诗诗学观念。在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过程当中,确立了新的美学原则——追求诗境,并且他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着他的诗歌理论,标志着近体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就如何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能对新课标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有所帮助。要开展审美鉴赏,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创设美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共鸣;促进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个由散文诗作者组成的散文诗群体"我们"在北京诞生,立刻引起了文坛,特别是诗坛的普遍关注。那么,关于这个群体的诞生背景,他们的散文诗的美学理念,他们所提倡"大诗歌"创作的意义,散文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当下性与未来性,以及实现美学突围和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的理由,等等,本次访谈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的。通过访谈,得到了许多具有说服力且富有前瞻性的回答。现在的散文诗探索实践,将意味着可能酝酿成一场历史性的文体探索性与独立性的美学运动。  相似文献   

16.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古典诗歌在自身的发展历史上创建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念和独特的审美原则。本文就维吾尔古典诗歌中具有立体表现、完美、崇高、象征等一系列典型性质的审美范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都昭示出"永远"的意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向。  相似文献   

19.
章盈  张汨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03-105,109
杜甫《登高》英译本通过适当的用词、长短音的运用和句式的排列尽量贴近原诗悲壮的意境,通过头韵尾韵的运用和句子长短的控制,以aabbccdd贯穿整诗,在形式和语篇幅度等方面都顺应了原文的简洁而不失韵味,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读诗环境以及社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达到了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李国春  胡玢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1):50-54,63
中国文学史上,悲怨诗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一些悲怨诗中,诗人运用"坟"的意象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特的思考,对生命存在进行不懈的追问,以其独特的观察角度折射出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坟"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