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打的虽是“道”的旗帜,行的却是儒家之道。尽管《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替天行道”也很容易和道家、道教之道搅和在一起,但宋江实际上行的自始自终都是儒家的“道”。  相似文献   

2.
韩愈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对永贞革新认识的异同实与中唐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和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他们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许多见解并没有多大不同。但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在实现政治理想方式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区别。首先,对“道”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解释:韩愈所谓“道”专指儒家仁义之道,而刘柳的“道”亦兼括佛道。其次,刘柳更相信“人为”的力量,认为人胜于天;韩愈则认为人类乃残害天地万物之祸首,认为天胜于人。韩愈重视儒家政治理想和儒家人格标准的完美结合,刘柳则重在“势”字,主张顺应时势,不惮改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士昊筠以老子学说为宗,自觉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美思想。他认为应当从“有”与“无”及阴阳元气的角度来阐释“道”美的特性。人如果能坚持不懈地求道、修道,使自己的生命与道合一,就不仅能长生不死,得以永恒,而且其生命本身也能达到与至道一样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教育家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主要有以"六经之道"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尧舜之道"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修习"大学之道"的教育过程和"以正道训民"的政治教化等四个层面的内容.他的经学教育的实质是政治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灌输儒家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养成合格君主,培育政治精英,教化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6.
在朱熹之前的先秦诸子著作里关于“文”和“道”的论述,有着各说其是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后代的文学理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刘勰把“文”与“道”看作为“道”是文之根源,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都根源于“道”;唐代韩柳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欧阳修及苏轼继承了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之说,逐渐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出理学家重道轻文、轻文而不废文的思想。至朱熹,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自己主张的理气观入手,提出了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文道观,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与“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本文就朱熹及之前关于“文”和“道”的论述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首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己成物”、“修己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8.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仁”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所追求的文化理想,也是孔子对“三代”的一种历史的反思。这当中既承载着孔子对孜孜以求的“黄金时代”的理想诉求,也体现着儒家创始人对“三代”精神的历史的自觉。特别在对“三代”的反思、回归和超越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历史感和儒家人世的厚重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亨延顿的“明冲突论”或许具有某些审视当前国际关系的理论价值,但他将“儒教明”列入冲突的源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不会构成作为宗教冲突的化因素;儒家化是一个开放的化体系,它是由多种化集合融通而成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强烈的“化民族主义”,但随着中国未来的强盛,这种阻碍中外化正常交往的思潮即将消亡,不会成为“明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优秀丈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政治学说,其中儒家“圣人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色调,同时兼融合了当时的佛道学说,是传统政治道德中不可多得的宝责遗产。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是学生的必修课,其所承载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但其根本的功能恐怕除了知识传授外,就是其“载道”的特殊作用。道,在我国是一个用途广泛、含义深刻的概念,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道理、一种规律、一个学说、一种思想,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此可谓“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14.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道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也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已成物”,“修已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派 ,抗战语境中的文化流派。借助“历史形态学”提供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该派认为 ,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地缘国家”为归属 ,“个性焕发”、“国命整合”为基本内容的民族主义。改造中国文化 ,就在于吸收浮士德无限进取的精神 ,呼唤英雄主义 ,改造国民性。笔者提炼了该派学说的基本理念 ,认为其学术性格中对“时代的意义”的强烈关注 ,以及广阔视野的“理想主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7.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阐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本文总结《学记》中的道主要包含“道德规范”学问知识“”进学之法”的涵义,并指出了《学记》中“道”思想内涵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当今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张灵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1):82-88,127
汪曾祺在“人学”上持一种平民的民间立场;相应,在“艺道”上,持一种行业态度和“倾向植物”的自然审美意识。作为一名卓越的作家,他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话语实践策略,他的隐含着双重视角的风俗画般的作品,显示了他的性灵派的儒家的独特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他所竭力主张的“德治”思想主要有“以义正我”、“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某些思想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老子所讲的“道”是个客观的精神性的本体,因此认为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本文从“老子明确说明‘道’是‘物’,有‘象’”、“老子确认‘道’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体”、“老子的‘道’是‘虚’,是‘气’”、“老子的‘道’没有客观精神的特点”等四个观点出发,以较为充分的材料和分析,论证和说明了老子所讲的“道”是客观物质存在,确认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也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还老子哲学以唯物主义性质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