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儒、道、佛,也就是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支撑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儒、道、佛各自的精神实质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有余为害者""凡夫即佛"。在功用方面,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也就是它们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心理关系。本文从"生存"方面对儒、道、佛的思想进行对比,为理解传统思想理论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在远东体育协会的创立过程中至为关键.19世纪末,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日渐成熟,开始拓展海外传教事业,东亚地区被认为是未来"基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1912年,美青会干事布朗发起在菲律宾建立东亚地区的体育组织,先后得到中国、日本的响应与支持,并于1917年正式创立"远东体育协会",成为世界首个地区性国际体育组织.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籍体育之名行传教之实的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方面使西方体育、美国价值体系在东亚地区生根发芽,另一方面推动了东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儒是封建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现在,我们来讨论儒家之儒的产生和儒家学派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儒,就是以文化科学教育为专门职业的知汉分子,儒家就是那些有共同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教育与学术团体。儒是由职业而得名,儒家是学派的称谓。从儒这一职业的产生,到儒家这一学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变革过程。至今,其中的细节,虽说还难以真正弄清,但是研究这一过程,对于我们探索中国古代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疑是有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伦理学虽没有直接使用“利己主义”一词 ,但儒、墨、道等诸家都有各自的阐述 ,从儒家的有等差的仁爱理论到墨子的兼爱论 ;从荀子的性恶观到宋明儒子的“体用”思想 ,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伦理学在“爱”的实践中对“利己主义”的探求。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创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儒家理论新体系,宋明理学使儒学发展演变为一种集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人已有两千余年,其主体精神对国人的影响极为深刻,其积极方面表现在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民为本与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观念等,然而在体现着积极方面的同时却也有消极影响的产生,比如伦理本位道德至上观念的过分强调,压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重义观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且使人们对金钱产生了误解、君权至上的观念使人性扭曲并且使人们视王者如神灵、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又有了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儒家文化进行吸收、借鉴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要走进现实生活,让新道德构建与民生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一要处理好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关系,二要处理好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三要处理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要做好儒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使儒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我国的儒家文化,其内容和形式都植根于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都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目标的统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仁"、"和"、"礼"等儒家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我们要立足儒家优秀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的"仁"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它们贯穿起两大文化的伦理教义,体现了两大文化的根本信仰,本文分析了两种思想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婚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往文化核心的主要桥梁之一。其中,中国封建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教婚姻重视宗族传承;西方中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婚姻则注重宗教传承。总体看来,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儒家文化意识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意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试论儒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与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凝集和发展起来过重要作用。从文化学角度,阐述儒家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容与冲突,旨在研究儒家文化在建设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文化样态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儒家文化传承体系建构对文化强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建设文化强省过程中文化传承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原则,提出文化强省建设中儒家文化传承体系建构的具体措施。文化强省的建设与儒家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停留于单纯的政府制度层面,要切实通过有效的运营机制,利用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强省的建设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从1898来华工作到1930年归国,庄士敦在华时间长达30余年,长期的在华生活使得庄士敦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按<论语>"士志于道"之意为自己取字"志道".1934年.庄士敦出版演讲集<儒学与近代中国>,在这部书中,庄士敦站在捍卫儒学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对儒学的认知,尤其对儒家教育思想、孝道、祖先崇拜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对儒学是否为宗教及儒学的特质等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儒家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关注人的生命、注重修养、崇尚健康,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体育思想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重文轻武”与“废力尚德”思想抑制了我国的一些民族传统项目的现代化发展;“无争”与“有礼”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与基本面貌;“中庸”与“和谐”思想对于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是伦理本位的德性文化,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诚信观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儒家追求的"诚信"是"内诚"和"外信"的统一,是交友之基、立身之本、齐家之道、治国之法,强调慎独自律、信己推人、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从理念与方法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的培育,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小说植根美国南方地域文化,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在超越乡土的同时也带有地域文化的局限性。白先勇受福克纳作品中"基督精神"的影响,但他一方面将基督精神和佛教教义融于一体,另一方面又集中西文学影响于一身,中西因素的化合使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呈现中西合璧的色彩,表现出博采众家,"六经注我"的巨大文学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和行为。从管理的视角,对儒家人本管理思想与当代人本管理的问题可以重新进行探讨,通过整合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管理实践提供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8.
《古画品录》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部以论、评相结合的绘画品评作品,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旨在说明:在解读《古画品录》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成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人物品藻虽然表现为由儒转道的倾向,同时,从《古画品录》中可以看出谢赫在对画的品评仍然保留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体现出了儒家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博大精深的中国体育伦理思想与中国泛道德化的传统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了儒家"仁爱"精神,其特征表现为:先德后艺,以艺显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对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探析,旨在深刻的理解中国现代体育伦理思想的渊源,从而更好的把握体育伦理思想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宝贵珍品,是徽文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蕴含的文化意味,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美学的家居运用上,徽州古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顺应自然、浑朴简约、富于变化、精雕细刻、造型独特等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致用性、教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