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所谓尖音就是Z、C、S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的音。而在云南话中尖音现象主要表现为Z、C、S与齐齿呼相拼。本文对与齐齿呼相关的尖音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博白地佬话是一种粤语次方言。突出的语音特点有: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基本送气;精组读舌尖前音,知庄章组读舌叶音,两者对立;没有撮口呼;蟹开三四等读洪音[-ai];止摄开口三等的今读韵母不同,帮端系是一种读法,知见系又是一种读法。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5,(6):71-76
闽东方言南北片语音差别较大,但闽东方言北片的福鼎方言语音系统却与《戚林八音》语音系统非常接近,呈现了福州话的早期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4.
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邦新 《中国语文》2012,(5):387-402,479
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可能是语言中特有的现象,近年来引起研究者浓烈的兴趣。历史层次基本上指文白异读,一般的了解白读是白话音,文读就是读书音。除闽语以及极少数方言之外,其他方言的文白异读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只有闽语等少数方言是相当全面的。官话、吴语、晋语、客家话、赣语、湘语、粤语大体跟北京音一样,文读未必是读书音,而是一种白话音,时间或早或晚。当两种白话音融合的时候,用其中一种强势的白话音来读书,因为用这种白话音读书,慢慢就成为文读。这是两种白话音的混合引起的现象,其中也许还有更早期的底层。另一种情形较为全面,就像闽语跟儋州话,白读是本有的,文读真的是所谓读书音,由于科举盛行,文读是为了读书从强势方言借进来的语音,以及离标准音远的地方引进的形形色色的外来方言。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内分布着三大方言:客家话、潮汕话(闽语)、广府话(粤语)。三大方言有个性也有共性。本文对三者人体类词语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据此分析这三大方言人体类词语的异同,同时窥探三大方言的亲疏关系以及与普通话词汇相似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福鼎方言是闽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方言,由于其地处闽浙交界地带,长期以来与闽语、吴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特殊的语言变体.福鼎方言表示程度的方式有前置式、后置式和特殊方式,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到闽南语及吴语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闽南方言的文白异读具有相当特色。以粤东闽语潮州话和福建泉州话作为粤闽两地闽南方言代表,从两地文读层之间的差异入手,以语言接触为基础,探讨粤东闽语文读层特点及引起其衰微的原因;并从语音和音韵的历史比较中推断粤东闽语中古文读层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仙游话是闽语莆仙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在此运用意义、语音和字形三原则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的同异状况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共同的闽语源头、三地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和宋代以来莆仙地区自成一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分别是三地方言词语同异的根本与主要原因,可见仙游话是亲于厦门话、疏于福州话而具有自己特点的闽语莆仙方言的一个次方言.  相似文献   

9.
《切韵》的寒韵字有两项重要特征:1)钝/锐声母字均读圆唇的*n,2)和二等山删韵*an有别。本文从吴、闽语的文白异读分析入手,考察音类分合关系,结合汉语语音史,尝试说明:第一,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闽语的寒韵字都分别有两个层次,层次Ⅰ大体相当于南朝《切韵》的分类格局,层次Ⅱ则符合晚唐—北宋以后北方官话的特点。第二,在探讨吴、闽语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浙南吴语,北部吴语的情形有时也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过去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闽语是源于晋唐的中原汉语。近些年来,不断有海内外学者提出这样一种新观点——闽语应是源于《切韵》前的吴语。上述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本文试图通过《世说新语》语言现象与泉州话(闽语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地点方言,历史上曾是闽南方言的代表)的对比,作出明确的回答,即闽语确系源于汉魏六朝河洛官话。  相似文献   

11.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2.
平度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的青州片,具有北方方言的基本特点,与汉语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同有异。本文初步探究平度方言语音上的基本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于平度方言的认识,根据方言调查字表,共总结出声母28个,韵母36个,声调3个(阴平[214]、阳平[53]和上声[55])。  相似文献   

13.
Most studies on bilingual phonological awareness suggested that children who were able to speak a second language performed better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asks; some studies however found different results. This study revisited the issue b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Min dialect experience on Chinese children’s Mandar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Children who were able to speak Mandarin only (M) were compared with children who were able to speak one dialect and Mandarin (DM) or two dialects and Mandarin (BiDM). In Experiment 1, 2nd and 4th grade M children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ir Minnan DM and Puxian DM counterparts in onset and rime judgement. Experiment 2 detected also an advantage of 1st and 2nd grade M children over their Mindong DM peers in syllable deletion and rime oddity. In Experiment 3, M children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ir Mindong DM and Mindong–Puxian BiDM peers in 1st and 2nd grade and the difference remained significant between M children and BiDM children when IQ was controlled. The M advantage disappeared however in higher grades in all experiments. Generall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in dialect experience interfered with children’s performance in Mandar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but the disadvantage disappeared as children proceeded to higher grades. The interference was discussed as consequence of subtractive bilingualism and Mandarin as cognitive tool.  相似文献   

14.
宏观上,“词汇的融合”通过数据表明,莆仙话更接近闽南话而与闽东话稍远,莆仙话的词汇独有率比其与闽南话或闽东话的共有率更高,这是其独立为闽语次方言的一个重要依据;微观上,“词语的叠置”、“词语的合璧”和“词义的泛化”是莆仙话由于地缘临近而混合闽东话某些特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5.
莆仙话与闽南话的许多共有词语之用法明显不同于闽东话,体现了词义的共同创新。即使是沿海闽语共同之词语,但就词义创新方面莆仙话也更接近于闽南话,而闽东话的许多固有说法却未见于莆仙话。这种词义上的“共同创新”之特点与莆仙话是从闽南话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西充方言中的"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与山西、青海、合肥等地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各自产生方式和时间都不一样。本文通过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认为西充方言中该语音现象源自历史上的移民所导致的方言接触,大概产生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时期。  相似文献   

17.
秉塘话与玉林话的声韵调大部分相似.秉塘话属于粤语,并具有勾漏片粤语的主要特点: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的,不分平仄,绝大部分都读不送气清音;定、精母读【t】,透、清母读【th】;心母读【θ】(玉林读【l】)。但受周边方言的影响,秉塘话具有与玉林话显著的不同之处:端母字次浊化;从、邪母读【θ】;假开三读【ia】:辅音韵尾只有【nt】和【 k】套。秉塘话是在客家话和桂北平话等影响下发生较大变异的勾漏粤语.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比西充、都江堰和乐山三地方言,从音韵的角度探讨了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中的"质"类入声字的读音。对比研究发现,三地读音正好反映了四川方言中音位[]向[]渐进变移所引起的连续式音变历程,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语音层次。  相似文献   

19.
通城塘湖夏家方言通摄阳声韵在周边方言的影响下[,N]尾正以年龄为条件、以词汇扩散为方式向[n]尾转变并入深臻摄阳声韵。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东冬有别"的共时演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