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商报怎样为商业流通企业服务? 一、贴近市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供有用的市场信息,努力为各类企业做活生意服务。 商报要贴近市场,市场应当成为商报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此,中国商报办成日报以后,除三版每周刊出5次以实用信息报道为主的“信息行情”外,在一版“报眼”处设有“最新商情”专栏,刊出一些国际国内市场最新行情动态;一版还辟有“市场观察家”专栏,从宏观上分析国内各类市场的变化趋势;一些重要的市场动态,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也随时  相似文献   

2.
搞深度报道要有独创性。具体要做到三个“独”,即“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具慧眼”。 一、搞深度报道必须独出心裁,在提炼主题上力求突破。这是独创性在深度报道中的最主要的体现。一般新闻报道的主题只要求正确即可。而作为有一定思想深度、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深度报道来讲,在提炼主题上就务必力求有所突破了,必须做到深刻,最好还要有新意。而要提炼出深刻、有新意的主题,就必须要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3.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体现权威性、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也是各级党报亟需突破的一道难题。《温州日报》通过树立和增强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受众意识,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赵珊 《新闻通讯》2012,(12):51-5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形成了报刊书籍、广播电视、新兴媒体“三足鼎立”的媒体新格局,其形其势已使镜头、声音在内的诸种新闻表达不断突破信息传播的地域界限、时间界限和形态界限。这一传播趋势给电视频道的新闻主题报道优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为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部署、重大决策、重大活动所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重大主题报道亟待创新求变。  相似文献   

5.
杜宇 《新闻实践》2012,(11):7-9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党的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党报彰显权威性、影响力,区别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这几年来,温州日报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地方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以及保障机制的构筑和创新,精雕细刻.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都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稿件在浙江新闻奖中获奖。如2008年度,我们组织策划的“敢为天下先——温州日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连续报道”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2009年度,我们的“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系列报道”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2010年度,我们组织策划的“十问温州发展”系列报道再次获得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引起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也获得省内业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温州日报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机制,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8年开始,温州日报每年都有重大主题报道稿件在浙江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相似文献   

7.
2010年齐鲁晚报山东省两会报道的主题是“突破2010”,这是去年省两会“信心2009”的一个延续。今年齐鲁晚报省两会的报道可以说正如主题,有了五大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王丹容 《新闻实践》2012,(11):14-15
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是一道有分量的新闻大餐。花心思调配就可“色香味”俱全:恨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啃好这一骨头有挑战、有难度。摸清年轻记者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温州日报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机制,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年轻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按理说,企业报应该有高品位的新闻作品,这是因为: 从客观上讲,企业报站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前沿,对身边的人和事及工作情况最熟悉,采访好新闻比专业新闻单位有“近水楼台”之优势。从主观上讲,企业报的编采人员处于生产型和记者型之间,不但是生产领域的内行,而且还是企业内部的“笔杆子”。但为什么企业报产生吋好新闻不多?我通过几年来的探索,感到主要是陷入了几个“误区”。一、两眼盯着企业内部采写新闻,缺乏一定的社会性。翻开企业报,反映企业内部的动态性报道不少,就事论事的多,深度报道略有一二,但没有把本企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印刷物资总公司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先进集体”、辽宁省委授予的“文明单位”、辽宁省信誉评级委员会连续数年认定的“AAA”级资信企业,在印刷物资公司中,实力位居东北第一,全国第四。公司正以新体制、新技术、新模式,步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快行道。公司首先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资本为纽带,把对企业有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企业联合在一起,把大用户变为长期用户,形成优势企业的战略联盟,达到物流整合商流的目的。原来  相似文献   

11.
重大主题报道要有新突破,是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正面宣传的一个主攻方向。我们浙江卫视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在集团党委、编委的指导下,把重大主题报道作为重点工程来抓,紧紧围绕省委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加大报道份量,着力改进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重大主题报道是体现党报权威性、彰显党报公信力的“拳头产品”.也是各级党报新闻创新、创优亟待突破的一道难题。10月11日,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新闻实践》杂志社协办的“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与实践研讨会——以温州日报为例”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市级党报负责人和浙江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杂志社负责人出席研讨。与会代表围绕“重大主题报道的自觉意识与理念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地方元素的挖掘运用”、“重大主题报道保障机制的构筑与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热烈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一、宣传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如今,企业经营已进入“形象战略”时代。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素质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要素。市场竞争也转为企业形象的竞争,有专家称这是继商品竞争、服务竞争之后涌起的第三次竞争浪潮。面对这一局势,企业报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宣传企业精神,扩大企业影响,报道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报道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有企业把这称之为“三叫响”,即叫响企业,叫响典型,叫响产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经济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有反映经济总貌的宏观报道,还需要有能体现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因为,现实生活中,微观经济活动是大量存在的,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全局意义的微观经济活动加以报道,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应写好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何谓微观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意识?一般是指把微观经济报道置于全局统率下,从经济的全局和社会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并把报道对象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和社会系统中加以审视的思维方式。要有宏观意识,就是要有全…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成熟,经济活动深入百姓生活,一些事关宏观的“大财经”新闻,已从过去与老百姓若即若离变为休戚与共。地方晚报应抓住机遇,提高对“大财经”报道的认识,多从老百姓角度进行报道,使其成为通俗有用的信息,从而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三)在报道上要突破“难点”,就需要记者更加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更要从宏观意识上加强,把宏观和微观更好地结合起来。 “难点”都存在于群众中,存在于实际工作中,只有沉下去。摸到群众的真实想法,才能抓得住、抓得准。对于群众的议论、看法,要区别正确和错误,就必须从宏观上观察问题。一位记者谈到他在一个城市采访,与一位老年市民谈起该市蔬菜价格猛涨,小白菜竟卖到5角钱1斤时,这位市民发牢骚说:“这  相似文献   

17.
朱胜  秦薇 《视听纵横》2006,(2):111-111
今年,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率在“两会”期间开设“两会热线”栏目,把代表委员和领导参与、关心的“两会”变为领导、代表委员与市民共同关心参与的“两会”、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广播“两会”报道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作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包括全局判断能力、全局反馈能力、全局比较能力、全局透视能力。树立宏观意识,是当好记者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作为“编外记者”的基层通讯员应不应该有宏观意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有树立了宏观意识,才能把通讯员“托”到一个制高点,才能在全局的角度透视问题,才能拓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报在宣传报道上怎样适应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生气蓬勃的舆论环境?笔者认为企业报的编采人员要以新的姿态迎接思想解放的挑战,大胆推进新闻改革,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在办报思想上存存的一些条条框框,开门办报,办“开放型”企业报,千方百计为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鸣锣开道。突破单纯唱生产“四季歌”的框框,把宣传改革开放作为主旋律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唱“四季歌”,这是企业报的传统做法,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是对改革开放的新信息、新动态、新经验、新变化掌握得不多,宣传不力,有的“只听改革开放锣鼓响,不见报道早出场”。  相似文献   

20.
所谓经济宣传“大意识”,就是宣传者要强化现代系统论意识,对“经济世界”作出宏观的观察和考虑,力求对客观经济规律从深度上认识和把握,努力达到对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完整准确的理解。经济宣传“大意识”,至少应包括改革开放意识,政策意识、全局意识、理论意识、建设意识、引导意识、服务意识等。这些意识要在实践中融汇贯通,从而使经济报道能揭示事物的深刻背景和本质,从而实现报道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