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贷放了大量政治性债款,而六国银行团与袁世凯政府签订的“善后大借款”是最典型一例。本文剖析了六国银行团与“善后大借款”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新光 《文教资料》2007,(12):104-107
1910年5月,美国与英、法、德三国一起组织四国银行团,共同参与湖广铁路借款。此后,四国银行团又与中国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引起日、俄两国不安,凭借与英法的特殊关系,日俄也加入银行团。六国银行团内,日俄同美国之间的矛盾日趋暴露。当银行团同中国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时,威尔逊总统以借款条件有损中国行政主权为由撤消美国对善后大借款的支持,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这篇文章所探索的,是威尔逊退出六国银行团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时期,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直接推动下,国共两党基于各自政治需要,都把两党合作作为推进国民革命的政治策略。中共同意与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是为了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领导国民革命的群众性政党;国民党容共则是为了借助于中共及其苏俄的支持,进而统一中国。国民党内对"容共"政策的质疑普遍存在,由此国民党内掀起反对中共跨党的暗潮。孙中山在世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权威把国共两党的矛盾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国共之间的调节杠杆不复存在,国共矛盾发展由此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为解决政变后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临时执政段祺瑞主张并亲自运作善后会议来解决之。由于这次会议将人民排除在外,从而招致了多方进步力量的反对。作为大革命主力军的中国共产党从其成立时开始,就以民主政治为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面对这样一次反对民主政治的会议,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要反对和抵制它。从善后会议口号的出笼到其正式召开,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窃国大盗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到北京,其独裁面目日益暴露.竟于民国二年,即1913年2月,国会开会前夕,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上海.4月,又非法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并以国家的盐税、海关税及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以此为发动内战的军费,消灭南方的革命力量.在此紧急关头,孙中山从日本归国,力主武装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及时发动.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反对借款,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在他先发制人的压力下,李烈钧于7月12日首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其后,江苏、广东、上海、安徽、福建、湖南相继起兵,并宣布独立.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被称为“二次革命”的反袁战争.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财政危机日迫,袁世凯政府为维持政局的稳定,开始了向外国银行团借款的交涉.在此期间,新闻媒体发起了先是反对借款附加的苛刻条件,后是反对违法借款的两次舆论高潮.由于两次反对借款的舆论高潮发生时的政治形势变化,袁世凯政府采取了由容忍妥协到强硬钳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借款舆论虽然在袁世凯政府的强力控制下终被平息下去,但却为袁世凯将来的众叛亲离及其统治的终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国民党人在政治方面有许多分歧。蔡元培支持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孙中山则持反对的态度;蔡元培站在自由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表示异议,主张以和谈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好人政治”。  相似文献   

8.
试论民国初年中英西藏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民国初年中英西藏交涉聂好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中国整个局势出现了新的政治大动荡。帝国主义列强在承认民国问题和善后借款的交涉中,一方面联合起来向袁世凯施加压力,夺取共同的侵华利益;另一方面又单独行动,恣意进行敲诈,谋取各自的殖民特权,其中英...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要偿付赔款、借款等巨额费用,在盐税的征收上附加了许多条目,并且开始以盐税作为抵押贷款的担保,以此来解决财政困境。从此,中国盐税权制开始动摇。民国初年,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了善后借款,我国盐税权制逐渐外移,虽然还保留了云南部分盐税使用权,也已经对云南的政治、军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