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会改变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诚然,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因素很多,笔者仅就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作一初步探讨。一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指导思想不同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国民党“一大”,以中共党员个人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的形式,最终实现了国共合作。尽管国共合作有一定的阶级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然而,国共两党依然是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政党职能。在土地问题上,国共两党仍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并因之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纲领和土地政策,从而也构成了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2.
国共论争是推动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共两党政治分歧通过论争体现出来,中共与孙中山民权主义、戴季陶主义、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等的论争,其民主政治思想日趋成熟,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3.
●阶段特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复杂,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演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服从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关系由内战、对峙,转向合作抗日;中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共在遭受两次重大挫折后,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克服了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突出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国共两党为了对付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走上合作抗日道路;国共两党由于阶级属性的本质区别,合作中始终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中共始终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放在首要地位,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在抗战中,政治态度和政策上具有两面性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共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国共“党内合作”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不仅是陈独秀,就连倡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最力的瞿秋白、李大利、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也持有这种观点。陈独秀的错误不在于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而在于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以我为主,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力争成为国民党的“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苏俄不仅帮助了中共的建立,还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直接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中国政党政治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共两党围绕"合作"展开博弈,国民党欲变"容共"为"溶共",中共则取"合"而"不同"之策;陈独秀等中共党人以"左右之分"认识和评价国民党,推动国民党的"向左转";由于苏俄理论和政策的矛盾性,直接接受其领导的中共面临着与国民党妥协或分裂的两难。  相似文献   

6.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复杂形势,在共产国际的倡导和孙中山的推动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党内合作是根据国共两党实际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但由于国共之间存在着阶级性质的差异和指导思想、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分歧,这种合作形式又具有局限性,不但从一开始就受到两党各自反对力量的阻挠,而且为后来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共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国民党奠定了思想革新和党务革新的基础,而且二者在建国、建党原则,民族自决论、政党式合作、军队建设等方面均是“以俄为师”。“以俄为师”直接影响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生命,进而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同国民党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曾两次同国民党合作.又两次被迫分裂,这两次合作都是被大资产阶级破坏的.为了联合国民党反对一定时期的共同敌人,我党曾和国民党进行过长期的政治谈判,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国共谈判,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思想,团结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反动势力,使战争爆发时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反动派,谈判斗争对军事斗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先是国共两党谈判,而后是各党派的协商.和平民主,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潮流.蒋介石迫于形势,于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北平谈判是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国共两党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从提出到成行,国共双方都深受苏美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胜利和发展强大,某种程度上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即开始对国民党的放弃和袖手旁观,也使斯大林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并坚定了苏联对中共战胜国民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了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机遇,猛追穷寇,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成功促成同国民党的两次合作,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它们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进入21世纪的国共关系正处于历史的微妙时期,两党是否能再次合作直接关系到两岸和平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有必要对国共合作的前景做一些思考和分析,能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苏俄提出中共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政策,是为其推行“东方战略”服务的,完全是为了自己利益,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孙中山与工产国际代表直接磋商的结果,中共和国民党内部都反对这一政策,共产国以持国民党,而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共产国际的强迫和国民党的严格限制,这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重庆谈判就其政治范畴而论,是国共围绕一党训政与联合政府的政治对立,展开的若干次对抗中的一个回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由于美苏分别确认国民党政府的惟一合法地位,并分别决定由国民党接收日占区,为此,改变了原有的国共力量对比,从而打断了原有的国共关系调整进程。在此条件下,重庆谈判以中共收回联合政府要求作为政治基础,以交出解放区作为主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  相似文献   

15.
在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妇女领袖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邓颖超、蔡畅等中共妇女领袖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协同尽力、真诚合作,共同开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新纪元,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在领导妇女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上,其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苏俄顾问及中共的帮助,使孙中山得以成功改组国民党。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把其建国宗旨——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提出了革命建国三时期学说,为国民党建国指明了方向。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虽带有空想的成分,但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1年初,国民党方面惨绝人寰地制造了屠杀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迅速出现了政治对立、、军事对峙的全面对抗局面,后在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国共两党分别调整了对策,采取了缓和的态度,从而避免了国共间更大悲剧事件的发生,维护了两党合作抗日大局。作者认为,在两党关系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充分发挥了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国民党首先表示了缓和态度,消除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诱因,也有利于两党关系的缓和。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党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经验陈宝松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直持续了八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虽曾多次发生分歧、磨擦乃至武装冲突,但国共合作并没有破裂;国民党虽曾极力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曾极力反对国共"党内合作",后来又几次提出中共党员退出国民党的主张.其原因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共关系日趋恶化,陈独秀感到国共"党内合作"的基础已遭到破坏.但国共"党内合作"是历史的选择,并且由于共产国际的坚决反对和中国革命的指导者采取了机会主义的平衡策略,从而使国共"党内合作"得以维持下来.  相似文献   

20.
自孙中山作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决策后,国民党内一班老党员“顿起怀疑”,“群起排斥”,挑起了反对国共合作的“纷争”。长期以来,史学界有种定论,即: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对右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共合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在此略陈管见。诚然,孙中山十分珍视由他和共产党建立的合作关系。他不能容忍党内的“老同志”公开反对他的联共决策,对他们提出的反共主张进行了多次严成的批评。他批驳了邓泽如、林直勉等人弹劾共产党的主张,指出他们攻击党章、党纲和组织法完全是“疑神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