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个演绎的体系,完全从理性原则出发。也正是这种理性的法则完全排斥了经验的成分,因而强调它的纯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康德严肃主义的道德哲学也有其内在的矛盾性,即这种完全从自我的理性原则出发的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必然遭遇到它的悖谬,因而可以说。康德的道德辩证法就是理性与经验的斗争法则。此外,康德为了使得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能够在现实中获得它的合理性。也同样允许具有合理倾向的实践经验的存在。但尽管如此,他的实践理性还是保持在原子式的个体之内。  相似文献   

2.
"理性的事实"(Faktum der Vernunft)概念是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就其内涵而言,这一概念应被解释为"理性的事实"而非"理性的行动",应被理解为确凿无疑的事实而非构成某种权利的部分依据之事实。就其外延而言,这一概念既可以指道德法则,又可以指对道德法则的意识。对这种事实的根据,人们往往指责从写作《实践理性批判》开始,康德把道德法则预设为自明的、不可证明的理性的事实,使其道德哲学陷入了独断论。但康德其实认为,道德法则虽然在理论上不可论证,但在实践上是可以被证明的。康德关于理性的事实学说体现了哲学的批判性与普通人类理性的现实性的结合,为整个实践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确定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规范性的来源》中,科尔斯戈德通过区分定言命令与道德法则,引入人的实践同一性概念,从而解决了规范性的来源问题。然而,她的这一区分及其引入的实践同一性概念却遭到了内格尔和柯亨等人的批评:内格尔认为科尔斯戈德的这种解释引入了相对主义因素,偏离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柯亨则认为科尔斯戈德这种解释一方面本身不能融贯,另一方面也偏离了康德的道德哲学。试图在重构科尔斯戈德论证的基础上,逐一回应上述批评,进而表明,科尔斯戈德的这种解释并未偏离康德的道德哲学,而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种推进。  相似文献   

4.
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是个人生活动机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分离,其根源在于康德将脱离了情感的理性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德沃金将生活价值的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解决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代道德哲学面临的困境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与个人行为动机相分离,即道德原则与个人本真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康德道德哲学、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以及美德伦理学从不同角度解决当代道德哲学困境,但都没有成功。德沃金运用独特的价值哲学方法——融贯论的解释方法,成功地消解了道德原则与个人本真生活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6.
康德道德哲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专业术语晦涩,逻辑思路清晰。康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实现需要一个出发点或者动机,就是善良意志;还需要一个指导行为的法则,就是道德律,如果不遵循内心的道德法则,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局。康德道德哲学就是围绕善良意志和道德律是什么、根据何在,道德律的表现形式为何,自由意志与道德律的关系怎样等问题展开研究的。通过把握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逻辑脉络,采用通俗的语言,追问其演绎过程,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地逐渐推进,无疑可以厘清其体系的总体构思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简化其复杂、深奥、晦涩的思想内容,达到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通俗解读。  相似文献   

7.
康德伦理学核心是定言命令式.黑格尔批评定言命令式为形式空洞,作为道德法则,缺乏有效性.当代学者区分强弱空洞性问题并发展辩护,或基于普遍法则公式的理性普遍性建构道德原则,或挖掘人性公式做出目的论解释.然而,前者不能免于弱批判,后者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他律.相较这两种,基于道德共识的解释接近于为康德伦理学成功辩护,它体现康德道...  相似文献   

8.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是就两种意义而言的,第一种是积极意义上的,即自由就是自决,它指出自由是什么;第二种是消极意义上的,即意志这种起因作用是独立于自然界中的因果律,它指出自由不是什么。但这里的自由概念没有证明人性真是自由的,而是为道德的最高原则——自律而假设的。然而,由于道德律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理性方面的事实,因此自由一定属于人的意志,而不纯粹是一个假定。  相似文献   

9.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将道德作为源于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而非康德道德哲学中超历史、超阶级的普遍真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将康德先验纯粹理性下的道德实践拉回现实,把道德原则归于不断被发现、发展的符合人类利益的道德公理,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非道德”的手段实现人类终极状态之“至善”,超越了康德以“理性”架构的“理想”世界。马克思对康德道德伦理思想的发展对于我们直面现代道德伦理,解决现代道德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知识学领域所进行的变革,直接波及道德哲学领域。康德认为,道德哲学吸取动机如果只是暗合于现象界的话,那我们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底盘的"权宜之计"。而真正的道德原则是超越于经验原则之上的,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以这种道德原则作为决定其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现代道德哲学执念于理性主义传统,总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或原则来处理所有的道德问题。现代道德哲学的这种普遍主义的伦理思考路径被称为"理论化"。当代西方的反理论思潮则主张,伦理学应当"去理论化",采取特殊主义的形式。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建构应当对这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协调,基于伦理实践,构建具有普遍性向度且能容纳特殊主义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哲学特别是在其道德哲学中,"实践理性"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在通常的理解模式中,人们会将其与"思辨理性"来进行对照性的理解。然而,这往往致使我们忽视了"实践理性"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内部所具有的独立特征和丰富意蕴。因此,该文将视线集中于这一概念自身,厘清出它的三重基本维度:内在、先验和超验,并从中梳理出康德进行实践理性论证所展现出来的自由的理念(意志自由)——自由的法则(道德法则)——自由的世界(道德王国)的逻辑线索,在深化对实践理性自身理解的同时,勾勒出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全景。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分析过程中,主张把科学思维方式限制在现象领域之内,认为形而上学唯有作为伦理学才是可能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称为“道德世界观”。然而康德对道德领域的探究采取的却是一种分析、分解的逻辑架构之路,所以使得他的道德哲学在终极的意义上只能是一种外在超越型的他律道德。这样一来,他也只好通过审美判断来沟通“两界”以达到“物自体”了。  相似文献   

16.
自愿和无偿是有关器官移植与捐献的首要伦理原则,然而,这两个原则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了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能否恰当地回应这一矛盾取决于我们对自主的理解。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自主原则主要地来自康德,但是长久以来,康德的自主概念并没有在生命伦理研究中得到恰当、充分的阐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自主原则的应用越发困难。当代康德式建构主义理论通过行动者的自我反思有力地促进了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推进了康德对于道德义务的论证,同时构建了一个逻辑上更加自洽,并且更加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自主概念,即将自主阐释为理解理由并与他人交换理由的能力。这一自主概念的应用不仅能够化解自愿和无偿原则在表面上的矛盾,也能为理解和应对当代各种生命伦理难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推进道德哲学中对于普遍性道德义务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从微观角度看,道德原则是对"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从宏观角度看,道德原则又是对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出的规范与期望,因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有效性不仅是康德伦理学需要说明的问题,同时也与我们能否在生活世界中共享一些行动原则从而实现相互理解并尽可能地减少冲突等现实问题密切相联。面对康德意义上传统的道德原则在现代社会语境中遭遇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困境,当代建构式的康德伦理学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探索与辩护。  相似文献   

18.
"善良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贯穿《奠基》全文。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是无需用其他善的意志概念来解释的意志,因为它是本身就必须受到尊从的最高道德纯粹的善,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它的价值在于摆脱经验行为和偶然根据的影响。义务是善良意志的实践表现、绝对命令使得其所遵循普遍规律、理性独立于偏好且选择实践上必然善的东西、自律使得善良意志自己立法守法,围绕这四个方面诠释康德的道德哲学,有利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握好道德价值评价的戒尺。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引入社会世界的概念,对宗教的有效性基础已被动摇的道德传统进行合理重建。他接受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对道德共识原则进行了论证,由此形成的商谈伦理学具备康德道德哲学的理论特征。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以康德道德哲学作为理论背景并加以超越,开创了一条重建现代性道德哲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奠基于理性概念的,但理性是个没有内涵的空概念。康德提出理性这个概念并非出于知识学的需要,而是出于实践和自由的必要性。康德预设了感性一理性或现象—本体的二元对立,认为我们只有彻底从感性一现象世界抽离出来,才能真正进入纯粹的善和自由的领域。但理性和纯粹的善等属于本体界的概念终究是一个悬设的空概念,不但是反目的论的,而且也是反实践的,它只能依据准则的可普遍化这样一个纯形式的规则,以此规则作为道德律令的根据和论证,但这种论证方法是失败的。康德道德哲学的失败迫使我们思考过一种作为整体而有意义的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