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托多洛夫说,诗是独白,日常言语活动是对话,而小说,则是再现对话场景的独自。诗歌重在抒情,诗人们在作品里抛头露面、直抒胸臆;小说家描绘场景,自己则往往隐身于幕后,他的思想和情感暗含在场景画面之中。托多洛夫的话适用于传统小说,却不太适用于有些现代派的小说,而传统小说中也有例外。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虚构的,长期以来,多数的作者力图掩盖小说的虚构性,期望在读者心目中制造全方位的真实感。元小说的作者则大声提醒读者,小说里所讲的,都是他编造出来的,人物和事件都不是真实的。他们这样做,是想获得更高一层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传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而真正标志着美国流浪汉小说达到第一座艺术高峰的作品,则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了20世纪,美国流浪汉文学的声誉,又主要是建立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和威廉·肯尼迪的<流浪汉>之上.这些作品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艺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与独特的美国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开中国现代的白话小说之先河,从思想和艺术方面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柱成就卓然的丰碑。这,应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果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还有另一个侧面。由于它毕竟是早期的东西,必存在着不够成熟的一面。关于作品特征上的这一侧面的问题,实际上,鲁迅先生自己也一再实事求是地表白过,他曾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的。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相似文献   

5.
元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将元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比较,能够更好地把握元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6.
元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将其与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比较,从一个根本区别入手行文,期望能更好地把握元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
反腐小说与官场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人们往往把题材涉及到官场腐败的小说通称为“反腐小说” ,这是一个模糊而过于泛化的概念。本文以近几年几部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小说为例 ,对反腐小说和官场小说进行了区分和定位并指出 :反腐小说的侧重点 ,是其主题的尖锐性 ;而侧重人性刻画的 ,属于官场小说  相似文献   

8.
小说     
那一年,我只有一岁半,需要的只是一双温暖的大手牵着我坚定地往前走。对于一个只有一岁半的孩子来说,周围是一个巨人的世界:高大的树木,巨型的汽车,我依偎着你,身高还不到你的膝盖。在我最需要依靠的时候,你却放开了我的手,站在不远的地方,拿着我喜欢的玩偶,诱惑般的挥手,嘴里不停说着:“来,到这里来。”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 "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章国锋在《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撰文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经典现代派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后现代小说不但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小说”这一形式本身及其叙述方式产生了怀疑。经典现代派小说仍然注重恪守小说形式及其内部媒体的纯粹和高雅,后现代小说则力图突破小说形式的外部边界,模糊它与各种体裁的分野,破坏小说的叙述常规。现代派小说仍然赋予对象以其某种形而上的意义,或至少提供这种意义的暗示,后现代作家则认为,所谓价值只不过是人  相似文献   

11.
明代禁小说令十分严格,从中央政令到地方法令再到社会舆论,层层罗网对小说进行施压。然而,小说禁令只是官方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阻碍小说的发展。首先,明代官方禁小说令的实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之禁令的颁布总是滞后于小说作品的产生,所以小说依旧会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前行。其次,小说禁令与整个社会思潮的冲突,说明了在明代这一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小说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必然之势。最后,小说创作与意识形态的逐渐融合,从思想层面揭示了明代小说发展所具有的宽阔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从小说的叙事性到戏剧的小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叙事性是小说的主要性质。小说的叙事性使其成为正宗的叙事文学或说是叙事文学的主体。戏剧有无小说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戏剧有无叙事性的问题。戏剧客观上有许多叙事性。小说的叙事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在时间、空间、叙述、效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二者的契合,就产生了戏剧的小说性。中国戏剧的小说性,是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溶化、综合叙事艺术而生成的。如将一些经典戏剧改编成小说是一定不乏读者的。戏剧的小说性这种现象,不是戏剧对本体的背叛与变质,而是对周边艺术的浸润与互动。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难度     
方英文 《商洛学院学报》2009,23(5):F0002-F0002
写小说是写作中的最难。所以五四以来的看法是,只有能写小说的人才算作家,尽管实际创作中并未出现足可与《三国》《红楼》媲美的小说予以佐证。通常说来,所谓大作家就是指小说家。当然小说家并非都够大作家。比如我,这辈子就成不了大作家。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难度     
写小说是写作中的最难。所以五四以来的看法是,只有能写小说的人才算作家,尽管实际创作中并未出现足可与《三国》《红楼》媲美的小说予以佐证。通常说来,所谓大作家就是指小说家。当然小说家并非都够大作家。比如我,这辈子就成不了大作家。  相似文献   

15.
小说的阅读     
刘曹军 《新疆教育》2013,(14):102-103
小说,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对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作者的情感。阅读时,一般先从了解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分析作者是怎样来写人,进而再研究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写。总之,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然后逐层深入地加以研读,就能较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6.
谢肇淛的小说理论主要存在于<五杂组>和为几部小说所写的序跋里,其中不乏精辟之论.最重要的当数关于小说创作的艺术虚构问题和有关<金瓶梅>一书的资料与评估.至于其小说创作,目前已知的仅有文言短篇集<麈馀>四卷,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理论主张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谴责小说是清代末年一种旧小说的专称。它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斥政治腐败、谴责封建官僚为主题。这种名称最初出现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初中三册的《制台见洋人》,就是谴责小说中的佼佼者。讽刺小说是以揭露反面事物、落后思想、落后势力为主题的一种小说。清代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就正式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初中三册的《范进中举》一文,就是从《儒林外史》中节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谢肇淛的小说理论主要存在于《五杂组》和为几部小说所写的序跋里,其中不乏精辟之论。最重要的当数关于小说创作的艺术虚构问题和有关《金瓶梅》一书的资料与评估。至于其小说创作,目前已知的仅有文言短篇集《麈馀》四卷,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理论主张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作家索洛乌欣五十年代中期发表的《弗拉基米尔州的乡间小路》,是一篇艺术上富有创新性的作品。斯大林的女儿阿利卢耶娃是一位文学工作者,她读了以后非常激动,写了一封长信给作者,称之为“美妙绝伦的中篇抒情小说”。有人认为,抒情小说是文学的一个新品种,我倒是宁愿把它看作小说的一种特殊风格。我们不必劳神去界定“抒情小说”的概念,索洛乌欣式的那类作品确实值得重视,小说的抒情性也值得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20.
晚清小说理论从文化学到文体学乃至美学的角度着眼,对小说与历史、小说与戏剧的本体属性的异同进行了辨析与界别,突破了传统文论中的“小说”观,使“小说”概念的理论指涉范围越来越逼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其内涵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