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中国"他者化"了,是对中国形象的又一次误读。因此,对于美国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中国形象,应时刻警惕其背后隐藏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虚构。  相似文献   

2.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若干个懦弱、自私及令人生厌的男性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英勇及高大男性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作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在《喜福会》中华裔男性被丑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该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之间错综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反映出第三世界妇女在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美国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斗争的现实。基于此,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喜福会》,探讨四对美国华裔母女对多重压迫的觉醒和她们如何在性别、种族、阶级的压迫下进行修正和建构自我身份,以及在美国社会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绘四对母女关系,深刻地揭示出美国华裔的"边缘心态"。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小说中母女关系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通过母女的互相认同而实现的文化融合,从而突出消除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6.
运用格莱斯的会话原则及其违背原理,文章对《喜福会》中大量形象生动的女性话语进行研究分析,并初步揭示了中国文化对于美籍华裔妇女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是著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四对母女从矛盾冲突到沟通和解过程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华裔女性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影响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对身份的认知和寻求的心路历程。笔者旨在以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浅析《喜福会》,讲述华裔妇女尽管遭遇来自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压迫,依然努力追求女性"自我"的权利和非殖民化道路,吸纳了民族文化和中国血统,建构具有女性"自我"特色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作为翻译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先驱,程乃珊在翻译作品时充分展现了译者主体性,不仅基于自身文化身份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认同选取了《喜福会》作为翻译文本,而且根据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作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很好传递了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以程乃珊的《喜福会》译本为例,简要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华裔移民高潮的到来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最深层次。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15.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主线的女性世界。文章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喜福会》进行解读,通过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在文化观和婚恋观上的冲突和融合揭示小说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族裔女性的观照,以及作者期望建立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6.
《灶神之妻》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后,发表的又一部颇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全书塑造了美国文学中新型的华人女性形象。通过母女之间从矛盾冲突到和解接受的过程,既反映出美国华裔妇女自我身份的确立,又昭示出中美文化融合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7.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2):293-294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该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进而论证,在这种"忆苦思甜"的叙事模式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乃至东方形象不自觉地落入了"他者"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18.
李英 《海外英语》2011,(9):303-304
关于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经典小说《喜福会》的研究与评论不胜枚举。在此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从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以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剖析小说《喜福会》对话中丰富的会话含义。《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围绕四个家庭,描写了四位母亲移民美国的前后经历及其与各自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物之间的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极其丰富。此研究通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研究《喜福会》,为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有所贡献,以丰富对谭恩美作品的传统批评角度,并对阅读与鉴赏谭恩美的小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被公认为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华裔文学成功的典范。《喜福会》描述了八个女人及她们在美国生活所遇到的波折。该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华裔女性在生活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她们是如何为了生存而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些女性向人们展示了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她们维护尊严并获得幸福的信心。本文从美籍华人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身份困境及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冲突来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喜福会》中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对早期的美国华裔文学影响巨大,并细腻深刻地刻画了美籍华人对祖国的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以《喜福会》中的男性角色为对象,分析该作品中华裔男性与西方白种男性形象的差异以及其背后所隐舍的文化意义.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女性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中关文化的碰撞与渗透中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