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妙悟是佛学术语,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新解和觉悟。而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他借用禅法来讲述诗歌创作的原理,他认为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灵感。妙悟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诗歌创作的萌芽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兴说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兴发现象。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灵感说大不相同,它包括五个方面。其一,灵感兴发的神秘源泉:体道通神;其二,灵感兴发的诱因和物质载体:自然万物;其三,灵感兴发的主体状态:葆真全性,回归自然;其四,灵感兴发的主观条件:凝神、妙悟;其五,灵感兴发的本质涵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所有这五个方面,无不基于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诗学与禅学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思想渊源关联.其一,从思维方式看,禅学讲妙悟,重视奇妙的刹那间,而灵感的触发恰是妙悟生成的基础;中国现代诗学认为,诗是心绪的传达,是天机的意外泄露,是灵感的刹那闪现.其二,从情感体验看,不立文字,推重个体的亲证,讲究个人的体验领悟,是禅学的主要特征;中国现代诗学强调,诗人或诗论家应结合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以意会的态度来与诗情相契合,玩味其中的韵味与情致,而不以分析的、逻辑的、科学的方式去肢解诗.其三,从生命境界看,在禅学中,灵感并不神秘,妙悟亦不诡异,要以平常心态,靠个人直接体验,感受活泼泼的生命意趣;中国现代诗学提倡活鲜鲜的、运动的表达效果,而活鲜鲜的审美情趣不离日常生活世界,就在平常被忽视的普通事物当中.  相似文献   

4.
针对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与音乐中的元素相比较、相结合,并从中获取灵感,在色彩设计中加以运用。通过感官的互通,把音乐元素介绍到色彩设计中,使之成为色彩设计灵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思维理论主要由“虚静”说、“神思”说、“感兴”说和“妙悟”说构成。然而,“神思” (主要指艺术想象)的启动,“感兴” (主要指艺术灵感)和“妙悟”(主要指艺术直觉)的激发,均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即虚静态。换言之,“神思”、“感兴”、“妙悟”正是虚静态生发的思维效应。所以刘勰标举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也就成为历代文论家和作家的共识。本文拟借助于现代心理学、人体功能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虚静思维的规律及其如何启动神思、激发感兴和妙悟。  相似文献   

6.
杨燕 《现代语文》2008,(3):107-107
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状况,认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重体验、重性情,具有生命哲学的诗性特征."重体验"可以从中国文艺三个特有的范畴"妙悟"、"蕴藉"和"意境"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文贵感悟     
古人早就有对感悟的精妙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严羽的“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里诗道不仅指读诗的感悟,也指创作时的灵感。“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在经历漫长的积累之后,豁然开朗,灵感顿现,那即是悟,而一悟之后,便会“天机云锦用在我,~信手拈出皆成章”。  相似文献   

8.
迷狂和妙悟在阐释文学艺术灵感时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由于它们根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语境之中,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探寻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严羽、克罗齐诗学思想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与“直觉”乃严羽、克罗齐诗学的核心概念。“妙悟”的实质即“审美直觉 ;“直觉”说带有强烈的泛美学色彩。二者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相通性 :均强调艺术的感性功能及创作主体的决定作用。但二者的差异亦甚明显 :“妙悟”主张悟性因人而异 ,“直觉”说则否认彼此之间质的分野 ;“妙悟”强调“学” ,“直觉”则强调人的先天性 ;“妙悟”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循环递进过程 ,“直觉”则仅是一个瞬间的单纯感知。  相似文献   

10.
沧浪“妙悟”论远绍庄骚,近取象山心学,不能简单地用禅家“妙悟”来涵盖。从哲学源头上看,严羽将老庄的“神”、“妙”转化为诗家“妙悟”;在诗学上“妙悟”论是对楚辞以来重情感特质文学传统的继承,是对陆机“诗缘情”的进一步发挥;在思维方式上,是象山心学执本驭末思辨方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初,协商民主理论吸引了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国内学者的关注,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分别从协商民主理论阐释、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与公共治理、与民主建设以及与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杜威的知识观突出了科学方法和经验的教育意义,直接影响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通过后现代视角不难发现,杜威知识观为教育知识领域的开放做好了必要过渡和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后现代又推进了知识的人性化进程,使人与生活成为教育知识领域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13.
“似与不似”的美学命题是在中国艺术千余年发展基础上的归纳与总结,凝聚着历代艺术家的真知灼见,比“神”、“气韵”、“意”等更直接、更明了,更一语道破中国画的本质。本文拟对“似与不似”的概念衍变及其在绘画上的处理手法进行界定与梳理,以此探寻传统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思考这一命题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敬敏先生让人素仰,源于他在艺理论与美学领域的执着追求和丰厚收获。追求真理的精神与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具备敏锐发现与深刻洞察的能力。应用学科建设和具体的艺批评工作,也是他的治学领域。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与高校教学紧密联系,功底扎实,学风严谨,字字不虚,这是李敬敏先生治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散文集《桂海沧茫——广西人文地理笔记》中,冯艺以一颗赤诚之心,行走在八桂大地上,一面行走,一面讴歌。在回望八桂人文生态历程中,既显出了他的真知灼见,又展现了其内心饱含的深沉忧思,同时,也显示了他独具慧眼的思辨能力和本土作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对于人们生存国家富强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古代中国农业灾难频繁发生,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的产出和人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先秦时期具有真知灼见的先哲们,对于农灾的发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人为原因都有相当的认识,并且对如何有效地防治灾难的发生和减轻灾难的破坏,做了积极的探讨.这些认识是后代系统的防治农灾思想的源头,对于今天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灵感这一术语,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没有正式出现过,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围绕着“灵感”现象而予以概括其内涵的术语还是不少的。“灵感”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童”字所含的神、巫等意,又较大地符合西方文化中灵感的原始含义和现代含义。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少有人涉足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更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灵感理论,这和西方灵感理论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建构过程中,文论家们对灵感的特征主要从偶发性、独创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把握。自陆机描述了灵感现象之后,文论家们还试图对灵感做出自我独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养兴说”。总之,经过一代又一代文论家们的不懈努力,逐渐地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灵感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和励志教育现存缺陷的基础上,阐述了励志德育教育的一般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励志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如何构建励志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