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通过“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三个论断,认定“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基于存在绝对主义思想,海德格尔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回应,可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2.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关系,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海德格尔有过由重塑形而上学到克服形而上学的心路历程。克服形而上学的主张明确之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在不同的时候或地方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认识相互关联,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人本主义、本体-神-逻辑学等共同构成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向的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克服形而上学应纳入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路”中考察,“存在论差异”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问题,对古希腊思想的回溯捏拿住了形而上学发生的脉络并深挖出了形而上学的表象思维方式,此在、无、真理、语言、本然等则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走向非形而上学之思的路途中的路标。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把唯物史观划为"形而上学的颠倒"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终究未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揭示异化正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入手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维中去了.通过对感性存在论的阐释,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私有财产状况下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现成性的"什么"于是转变为历史性的"怎么".这是对不思存在机制的形而上学的彻底"解构",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颠倒".因此,"形而上学的颠倒论"只能说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是把马克思的"对象性存在"混同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了.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从传统哲学之基本问题,即从关于“存在”问题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希冀与传统哲学的提问方式划清界限。然而,他的哲学始终与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思想在方法论、存在论、时间观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将经黑格尔改造后的传统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此在一存在形而上学加以比较,进而梳理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扬弃的理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一文与宋伟先生商榷。针对宋伟先生为反驳董学文先生的论点,把"彻底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打成"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等,认为,实践有唯心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分;分析了存在主义的提出者之一的海德格尔,指出他是纳粹党高层。他希望在哲学上领导法西斯头子希特勤,他鼓吹用战争战胜"英美民主"和"俄罗斯共产主义",他主张用形而上学支持争夺世界统治。他宣扬纳粹的意识形态,宣扬国家社会主义。宋伟先生主张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进行后形而上学的对话和境域融合;与马克思进行对话和融合;海德格尔没有资格,也不配;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不会容忍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哲学进行"形而上学改写"。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反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要求回到希腊时代,海德格尔也不例外。海德格尔尤其关注希腊哲学中的诗性之思,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就是受到希腊时代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三人一定程度上的诗性之思的影响。他将三人的思想融合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存在论只能是如何谈论存在。依据如何谈论存在来看,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本体论,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现象学,其核心从追问“存在是什么”走向了追问“存在如何存在”。通过实践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将存在论导向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存在论的核心问题从单纯的“存在如何存在”升华为“存在如何存在并且如何去存在”。因此,在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中,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存在论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的两个革命家,前者通过对"此在"的现象学的存在论分析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命题,后者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得出了"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的结论。正是在终结形而上学和开启"思"之道路上,正是从生存论-存在论来理解"语言",两位思想家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0.
章辉先生从苏联哲学教科书出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是一种历史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从而得出实践论与存在论不能和谐统一的观点,最终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后实践论美学。而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来看,实践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的,因而实践论与存在论是相互统一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由于将存在形而上学化,存在成为了没有根基的虚幻的乌托邦,因而不能作为美学重建的根基,必须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来改造其存在论,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实践美学的发展和超越,它是以实践论来改造存在论,而不是相反,因而不是后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1.
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辟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和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会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两种典型理论形态。虽然其各自的理论表述不同,却都是通过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空洞存在的双向反思,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地基上融合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等理论,追寻一种能够超越二元分立的具体哲学,建构感性存在论,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由于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仍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主导原则,因此无法克服以意识内在性为基本建制的现代形而上学。应在对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中,转向马克思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原则高度,以开启出切中社会现实的、更广阔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空间。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一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现代诗学思想,不涉及其与语言的关联简直是不可能的。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得出了“原初的语言是诗”这一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语言论诗学之思。对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西方诗学的学术路向。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世界”范畴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于人的生存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在这一范畴的统引下,海德格尔哲学中对于“存在”、“器具”、“上手性”诸概念的阐发与马克思“人化自然”范畴下对于“人”、“工具”的分析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从这两组范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何谓艺术作品的规定,是西方美学探讨的重要问题。康德从主体论美学出发,把艺术作品规定为天才的作品,从而形成了他的天才论的艺术观。与康德不同,海德格尔基于存在论,揭示了艺术作品对艺术的敞开,以及存在及其对艺术作品的规定,从而克服了康德主体论美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就力图为艺术作品寻求某种规定而言,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仍然具有某些形而上学的残余,但他的形而上学与一般的形而上学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人学思想和卡西尔逻各斯主义的人学思想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家们都试图证明世界及其存在物的实在性(Realit?t)本质,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尝试去解答存在物的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从海德格尔的视角,传统存在论执着于证明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率先把世内存在者理解为现成之物,把世界理解为众多存在者的集合,跳过存在论而以认识论为先。在《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人的存在)的生存论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分析,化解了传统实在论对外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徒劳证明,而对“用具整体”、“世界之为世界”以及“在-之中”结构的分析正是理解海德格尔这一努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如何在存在论的视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手稿》中,马克思是在存在论基础上发动和展开哲学革命的,从而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感性活动"原则构成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革命的枢轴,这是一个关于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基础上扭转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哲学的新的存在论境域——生存论路向。马克思正是在新的存在论境域中论证和阐释人与自然的,从而瓦解了知识论路向上被形而上学化了的人和自然的本质,使得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0.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