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水神信仰作为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徐州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徐州水神信仰兴起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在国家的倡导和推动下,徐州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修建了众多用于祭祀水神的庙宇和祠堂。水神信仰的盛行使明清时期徐州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黄河南徙夺淮后,淮河中下游的水患灾害频发,特别是明清以来,苏北大受其害。康熙年间,黄河河患尤为严重,常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淮安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官府及淮安府民间人士都采取系列措施缓解水患。现今学术上关于康熙时期淮安府的水患及其灾后社会应对的研究较少,大多限于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清代荒政。(1)本文主要对康熙时期淮安府水患概况、危害,官府和民间的救灾措施等进行探究,以突显这一救灾工作的时代性特征,加深对清朝初期社会的了解,也为当代防治水患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直隶运河区域是水神信仰较为盛行的区域,除传统的龙神外,还包括海神和河神等。水神信仰与所在区域的地理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是造成信仰多样性和差异性出现的主要原因。水神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现象,对区域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崇祀水神成为应对水旱灾害重要手段的同时,在促进官民互动、强化地域认同方面亦发挥了显著作用。水神信仰的盛行在加重沿岸社会迷信风气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庙会风俗。运河的流经虽然对区域社会信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地域文化传统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二者共同推动了水神信仰的形成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江苏淮阴清口历史上曾经是黄、淮、运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治水重地,这一地区妈祖信仰盛行。崇祀妈祖既是元明清时期国家治理黄运水患保障漕运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淮、运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清口地区诸多妈祖宫庙遗址和以"天妃"命名的水闸、堤坝等水工建筑,以及流传于民间的诸多传说和植根于群众生活的各种民俗文化,为妈祖文化在运河沿线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证。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明清时期淮安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栖流所等官方慈善机构,也有官方和民间创建的育婴堂、普济堂、清节堂等善会和善堂.在慈善机构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以地方士绅和商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徽商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商帮之一,在明清时期曾称雄中国商界近四百年。淮安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大量徽商,这些徽商在淮安的活动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围绕明清徽商对淮安经济发展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淮安是淮河、运河交汇枢纽,明清时期的"运河之都".淮安"诗城"有2000多年韵文历史,作家数量多、层次高、雅集风气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作家群具有执着的传承与创新情结.  相似文献   

10.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唐代是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唐朝时期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水神信仰随之繁盛。“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在这一重大政策指引下,明清两朝不断的把一些历史名人和那些为保运利漕作出突出贡献的现实之人尊奉为水神,一个个新的人格神在运河区域被彰显或树立,同自然水神一道,佑助运河的畅通。运河区域逐渐形成了以人格神信仰为主的明清水神信仰文化。成为运河文化的一重要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淮安形成了诗歌兴盛的局面,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运河的枢纽地位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员,促进了淮安文教事业与诗歌的兴盛。运河独特的风物人情构成了淮安诗歌特有的表现内容。而其南北融合、真实性的艺术特点,亦由淮安地处京杭运河中部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淮安诗人由此走出狭小区域,赢得了当时诗坛大家的认可与称道。  相似文献   

14.
位于淮河下游之淮安,因又控扼古今泗水入淮之河口,所以春秋时期前即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自也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建成,使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后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陇中地区民间盛行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对于历史时期陇中地区文化传承、科举考试、民间生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还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局势有着密切地联系.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关帝信仰盛行不衰,关帝最终成为全民崇拜的神灵。"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亦不例外,其关帝信仰几乎与生俱始,而其与董小宛"到底不谐"的爱情经历最能体现其关帝信仰的虔诚。研究冒襄的关帝情结,或可窥探关帝信仰在整个明清士大夫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天妃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地方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兰州地区盛行着体现浓厚祖先崇拜的祭祖习俗。通过浓厚的敬祖崇宗观念和墓祭、庙祀、家祭、邮祭等系统的祭祖礼仪对明清时期兰州的祭祖习俗进行探讨,以期揭示明清时期兰州祭祖习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作为黄河和漕运的保护神,金龙四大王崇拜的兴起和明清国家的治黄保漕活动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区域是治黄保运的关键地区,金龙四大王崇拜尤为盛行.金龙四大王崇拜在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区域的传播主要得益于明清国家及地方官员的推动.相比明代,清代苏北运河区域金龙四大王庙宇数量更多,分布也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0.
淮安方言又称"淮语",属于北方方言,在明朝时期,曾被定为官方用语,是宝贵的文化艺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员区域流动的不断加剧,淮安方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对淮安方言语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这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