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择社会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读者,让读者爱读爱看,这几乎是每个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但是,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报道中,仍然有一个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选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难点中的“亮点”。社会的难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怎样才能报道好这些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思索,从难点中去发现“亮点”,以  相似文献   

2.
长平 《青年记者》2006,(23):1-1
我多次在文章里说,记者不是历史记录者。有人表示不同意,也有人误解,认为这是在逃避责任。其实我的意思恰恰是,记者应该回归本位,恪尽职守。我们总习惯被宏大而抽象的概念所激励,一听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就热血沸腾。其实新闻记者要做的工作恰好是琐碎而具体的调查,最  相似文献   

3.
一位新闻系教师说,中国的记者只会写没有新闻的新闻,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细想有道理。  相似文献   

4.
张娅琼 《今传媒》2013,(6):126-127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民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之事报道已不足为奇,对具有冷静思考和专业技术过硬的新闻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在报纸和专业记者出现之前,每个公民都是一名记者,不断发展成为新闻采集的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性要靠生活这块磨刀石来磨砺新闻的敏感性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有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偶尔得之,有的时候则需要漫长的岁月来磨炼,即使是靠一时灵感得来的新闻敏感,也要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不断地总结提高。灵感是有的,灵感,适一时之变,非悠久之用。持久的灵感来源于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基本功,靠我们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观察和对新闻事业孜孜不倦地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6.
秋乡 《新闻知识》2003,(11):21-24
2003年8月7日深夜,一场暴雨将夏扫荡的了无痕迹,翌日,秋就阳光明媚的君临天下了,季节的更替颇象人间的一场政变。这天,郗居正先生将他和马健涛合作的《原野新闻生涯纪事》送给了我。 翻开弥漫着油墨味的书页,犹如踩着岁月的台阶,向着原野的生命风景走去,那一件件充满传奇色彩的新闻故事,让人怦然心动又百感丛生。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民族结束封闭走向开放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7.
许建中 《青年记者》2007,(12):92-93
有句话说“新闻是用脚写的,不是用手写的”,意思是说记者跑得多看得多,能够从没有新闻的角落发现新闻,写出新闻。我在文登市委宣传部、文登市广电局工作近20年,我的做法和体会,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上常见的通病,是不新、不深、不精、不活。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记者没有在"身入"上下功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记者应该是个"行者"。的确,新闻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对此,我去年参加全军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活动后感触尤  相似文献   

9.
金春和 《新闻世界》2010,(10):92-93
范长江是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被称为记者的楷模。本文分析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对待新闻的客观性和团结人的精神。希望以他对祖国、人民和自己的事业的热情,对新闻和历史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现在的新闻工作者能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在一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系列记者被打事件见诸媒体,新闻记者已经成为高危人群之一。单位或个人为了阻碍记者和群众的视线,防止不正当行为在媒体上曝光,不惜采取暴力手段,以维护局部或个人私利,这严重阻碍了记者的采访权、舆论监督权和受众的知情权,记者维权问题日益突出。去年,记者被打事件更为频繁,有许多专家认为去年  相似文献   

12.
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萌 《新闻记者》2004,(4):43-44
近来,我国北京、上海、四川、广东、云南、安徽等地纷纷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人们对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同样具有新闻发布性质的记者招待会,人们却极少述及,甚至普遍存在将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相混淆的情况(如2003年7月《新闻记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者每天都和新闻稿件、新闻线索打交道。编辑要安排版面,哪篇稿子做头条,哪个新闻应突出,哪条要配篇言论,哪条放报尾就行,所有稿子摆到面前,上版前心中必须有数。那么作为编辑,他是凭什么做出决定的呢?当然要凭稿件本身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而对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判定,每个编辑却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就有编辑对新闻的分量掂量得是否准确的问题。记者也是如此,得到线索或采访前后,一般心中要有一个初步的判定,这样的内容适合写消息  相似文献   

14.
15.
岳增群 《青年记者》2009,(12):32-32
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记者队伍.中,绝大多数记者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都能够恪守党的新闻方针政策和职业道德,严以律己,正派做人,不以新闻谋私。  相似文献   

16.
董岩 《新闻窗》2007,(3):12-14
(续上期)(六)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新闻界很多人都知道梁衡的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梁衡解释说,记者就是报社的采购员,出门采购去就是要能拿回东西来。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因为,采访毕竟是一件苦差事,一个记者如没有这种顽强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新闻报道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新闻舆论导向要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利于国家统一,民主团结,社会稳定。新闻舆论引导人们,引导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18.
在CCTV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节目里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两个来自河南周口的孩子被父母“租借”给了一个女人,在各地的街头乞讨,表演“恐怖杂技”。湖南政法频道的记者跟踪调查,最后孩子被解救出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联系孩子的亲生父母后,其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回来,反而跟记者发生争执。最后,在河南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孩子终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十几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