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佚名  小沛 《出版参考》2007,(11):34-34
当我们长大到足够以知识去分辨月亮只有一个时.可能也就失去了想象有千百个月亮的乐趣了。 豆芽三岁时,有一天我们开车回家的途中,她望着窗外的月亮跟我说:“妈妈,月亮在跟我们走咧!她要跟我们回家吗?”我笑笑,回答她说:“对呀。月亮看你很可爱,喜欢你了,想跟你回家.”  相似文献   

2.
笔者目前效力的栏目中,有一个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携手2008)),这是在每周五晚10点播出的针对奥运会的谈话节目,许戈辉主持,我是总策划(这是戈辉任命的,每来嘉宾,她总是先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新来的总策划,当然,我们组也只有我这一位策划)。有意思的是,这个节目的常备工作人员,只有4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数字电视的大面积覆盖,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电视台审时度势,想办法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眼球。在众多电视栏目中.生活服务类栏目越来越被地方电视台接受和采纳。但是许多栏目在制作中还是习惯于“我来告诉你什么”。而不是“你想知道什么我就告诉你什么”。节目播出来不吸引人,更谈不上收视率,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如何转变视角,成为了办好这类节目的当务之台。  相似文献   

4.
王迅 《新闻天地》2010,(4):64-65
“我的9个案子都在济南市历下区法院挂着.你可以去查。”为了打官司,杨锡莉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教师磨练成能熟练吐出一个个法律专业术语的维权斗士。这一次她告的是上海东方卫视.为的是2007年7月3日《真情实录》栏目播出的一期以《骨肉》为名的节目。杨锡莉认为报道“严重不实”.  相似文献   

5.
王泉 《声屏世界》2005,(10):34-35
2005年7月1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对运行了3年多的《快乐晚餐》节目进行了全新改版,除了节目名称不变,从内容到形式彻头彻尾脱胎换骨。在创优的成绩单上,这个节目曾经成绩骄人,开办一年多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10余个。这样的一个节目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力度的改版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市场。我们希望这个节目不仅要在创优的竞争中叫好.而且还要在创收的舞台上叫座。改版后的《快乐晚餐》简化栏目,明确细分收听人群.锁定常在外吃饭人群和移动人群,《帮你选饭店》《味道情报站》两个栏目为他们提供迅捷有效的餐饮信息服务;在运行上则将医疗节目的坐堂模式嫁接到节目中.同时强调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亲和力,使坐堂热线这个广播样态一扫颓势.令人耳目一新。笔者参与了《快乐晚餐》节目从创立到改版的全过程.以下是改版前后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家有韩迷     
女儿什么时候成了韩迷,我说不清楚,只知道她现在是地道的韩迷。 首先是迷韩剧。一日女儿回家对我说:妈,我觉得你真是老古董,别人的妈妈都爱看韩剧,你不看吧,也不让我看。我说。韩剧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你有那时间看吗?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故事广播“人物空间”栏目制作的《请跟我回家》获得了第22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访谈一等奖.节目通过与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发起者孙春龙的对话,真实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境况和心愿,展现节目制作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杨澜  奂生 《出版参考》2007,(5):48-48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时统宇 《视听界》2013,(3):122-122
不惑集POINT 这样的样态,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在假日报道、主题报道中,都是开创性的。在中央电视台报送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会上,评委们一致同意将《新闻联播》作为优秀栏目送评,将《你幸福吗?》作为系列报道送评。按照游戏规则,每个奖项央视只有一个名额,不过我估计,在这两个奖项的争夺中,《新闻联播》和《你幸福吗?》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看《新闻联播》居然看哭了”,来自观众的这一反映,也一定会获得评委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0):52-52
到底谁聋 老张怀疑我太太耳朵渐聋.决定考验一下她的听觉。我轻手轻脚地走到她身后十米的地方。“惠芬.”我说,“你听得见我吗?”  相似文献   

11.
王霖 《声屏世界》2004,(8):41-41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电视你我他》节目采访央视一个新推出栏目的年轻主持人。引起我注意的是面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没有达到一甲是否对你的节目有所影响”的提问,小伙子侃侃而谈.“我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而我是用一个不是很好的工具同样也做出了一个作品。我认为只要做出的这件作品有人  相似文献   

12.
沈琪 《声屏世界》2003,(12):40-40
节目主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要被观众认可和接受,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所主持栏目的策划工作,了解、掌握节目的全过程,洞悉观众的收视心理,在主持中正确体现栏目的宗旨,实现编导的意图,并具有驾驭节目的能力。主持人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明确为观众服务的目的。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名牌栏目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理所当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栏目制作的全过程,只有这样节目主持人才能真正了解节目宗旨并以独特的风格魅力走进广大观众的心中。前几年我主持了本台首创的休闲栏目《假日漫步》。这个栏目在双休日播出,观众面广,服务对…  相似文献   

13.
李小萌是我非常喜欢的央视女主持人之一。别看她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可她主持起节目来,那种沉着冷静、灵活睿智,却深深吸引着你,令你不忍移目转神。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外表文静,内心火热,文化底蕴深厚的“记者型”主持人。  相似文献   

14.
玄泽钢 《视听界》2013,(3):101-102
“财经新闻”是近年来电视新闻的热词,但多数财经新闻栏目收视低迷,凸显出电视财经新闻节目的定位困境。如何兼顾节目收视、影响与营销,做好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平衡博弈?1.财经新闻栏目的现状 目前,财经新闻栏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栏目定位模糊,风格游移。有些节目没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像是为官员、白领、社会精英人群量身打造,又似乎定位于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15.
“你幸福吗?” 去年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你幸福吗?”央视各路记者走遍大街小巷.以一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大江南北的老百姓.却收获了千奇百怪的答案.而其中最经典的回答莫过于那句“我姓曾”。随后.“你幸福吗”开始成几何式的传播.并最终成为人人都知道的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6.
    
她只醉过两次。 第一次,是过年回乡,在机场忽然收到一则电话:“……你还记得我吗?”——怎么能说不记得?虽然已三年不见。 三年不见,也不过抽个日子,找个肯德基坐坐,稍微聊几句。大年下的,说深说浅,似乎都不是个事儿。很陕就说拜拜,她踩着将化的残雪,回家陪客吃饭。  相似文献   

17.
"你幸福吗?"务工人员:"我姓曾。""你幸福吗?"退休老人:"当然幸福啦。""你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2012年9月27日到10月7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连续九天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社会调查节目"你幸福吗?"节目一开播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网络和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更是将"我姓曾"等回答称为"神回复",并以一种看央视笑话的心态在网络媒体大量传播。但是随着节目连续九天的播出,人们发现,这次  相似文献   

18.
杨茜 《视听界》2012,(6):105-106
面对不断增加的交通信息数量以及路况播报档数,交通台各类型节目在直播过程中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插入路况内容,使之与节目融为一体?以南京交通频率为例,在节目中播出的路况信息大体上有:1.《警方路况》栏目。编辑将电话打到南京市交通管理局指挥控制中心,由值班警官播报路况信息。由于《警方路况》对道路是定点观察,交通频率的路况如果只有这种方式,就显得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节目的多种诉求。  相似文献   

19.
当前,节目主持人已成为广播、电视媒体节目、栏目中的重要角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在众多的主持人节目中,如何使你的节目脱颖而出?主持人至关重要:众多的主持人,怎样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听众或观众为你的节目守候?主持人必须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当然,主持人个性特色不能脱离共性的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代表的媒体形象以及在节目具体运作中承担着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驾驭者的角色。主持人在共性的基础上个性角色的表现,从节目外在表现上看,形成了不同角色类型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20.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她,我想应该是天蓝色,就是清晨天边的那一抹浅浅的蓝——淡泊、清澈、温暖……每天,迎接着朝阳的升起。她,就是河北电台首席主持、《阳光热线》节目主持人赵晓蔚。她主持的《阳光热线》节目心系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连续四年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广播栏目”、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十佳新闻栏目”、首届中国广播电视“十佳新闻栏目”等多项全国性大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