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村阶级斗争、敌对斗争、路线之争为题材,具有主流政治色彩的小说样式。作为被批判的典型作品,赵树理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是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小说中源于民间的“说故事”叙述模式和写实精神也意味着赵树理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形式与内容的潜在颠覆,这构成赵树理被主流文学边缘化的重要内因。因此,赵树理作为新文学主流乡村书写由“乡土小说”向“农村题材小说”转型的重要作家,其写实主义的“民间”色彩蕴含着竹内好所言的“新颖”性,从而沟通并超越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2.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三仙姑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赵树理通过对三仙姑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领略赵树理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伟大意义,同时也能透视其“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  相似文献   

3.
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赵树理,他的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发现”农民和农村,而在于成功地把农民日常琐事糅合到“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火种中。赵树理敏锐地关注农民的“国民性”改造,从高处也可以从农民的生活体会中切实地抓住现实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启蒙农民,实现农民忠实代言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将赵树理的小说定位为“问题小说”.然而,赵氏小说始终在应对实践中的“难题”,而非观念中的“问题”.他的小说产生于基层工作的经验中,“债”与“理”正是赵树理所要处理的最为急迫的“难题”.具体而言,“债”不仅来自道德化的历史观念和等级秩序,也源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华北农村保护型经纪衰落,盈利型经纪兴起,华北小农普遍无产化的历史命运.摆脱债务的唯一途径是打破旧“理”,创造新“理”.赵氏小说就事说“理”,将新社会建立在农民认可的新“理”之上.只有用“难题小说”来置换“问题小说”,从社会史“迂回”到文学史,才能真正跳出局限于文学史内部审美趣味的“诸神之争”,对赵树理的写作实践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5.
姜培 《考试周刊》2011,(64):22-23
赵树理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从题材、风情习俗、人物形象等方面里里外外都透着“土气”。本文以《小二黑结婚》为例,淡淡赵树理小说的“土气”。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作家。赵树理的创作主要面向农民阶层,因而他必须不断寻求一种能够让农民喜闻乐见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新评书体”小说便在他手中应运而生。笔者对“新评书体”小说的产生、艺术特色及其影响等进行论述,试图能够对这一小说新文体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为问题而写作是赵树理小说的一大特点,而清官断案模式乃是其作品结构形式上的鲜明特色。为问题开药方,为农民兄弟著书,是形成赵树理问题小说清官情结的重要原因,从而为读者再现了“明君型”、“法官型”、“钦差型”等多姿多彩的清官形象。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的赵树理依然坚守“问题小说”的创作理念,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这种不合时宜的问题意识自然被“大时代”冷落与抛弃,并使赵树理成为“大时代”的旁观者,也使其创作心态失衡,不时流露出偏激、消极甚至虚无的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赵树理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衡量政治的正确性与否,千方百计地维护农民利益;此外,解放后的赵树理在叙述策略、叙述视角以及叙述话语等诸多方面始终沉浸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其小说在话语形态、人物形象、美学观念等方面自成一格与“大时代”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他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艺术的创造,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同时,“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人生问题,局限于知识阶层;赵树理则多从为政策服务出发,造成人物性格片面化和政治化的偏向。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小说的独特之处,不是其“口头与文字之间”的语言,或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的体式,而是它情节的流淌式和典型性,是它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它的理性色彩。这种情节样式和我国同时代的著名小说相似,更与西方小说相似,但又与它们不同。与什么都相像,又什么也不是,这正好就是它。这样的情节样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因而,赵树理小说的重要地位,无可推翻,也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2.
家世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在现代文学中亦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赵树理研究可为一例。伴随着家道中落,坠入穷人堆里的作家目力所及皆是苦难,强烈的共情使赵树理将“为了农民”视作一直以来的信仰。“农民本位”的心理态势投射到话语实践,赵树理在创作中有意维护农村家庭完整,理解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很近,重视穷人的人格尊严。然而信仰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负担,“有意识地保持农民意识”使赵树理遇到自己小说创作的瓶颈,过分倚重民间资源造成了文学叙事的枯索呆板。加之作家亲眼目睹诸多亲友因失去土地断绝生路,故深陷于农民与土地的胶着关系中无法自拔,所以在创作中出现拒绝农村青年向外发展,以至于希望其世代匍匐在土地上的偏执情绪。赵树理的家世一方面催生“为了农民”的信仰,一方面呈现“拒绝农民”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付省长王中青同志是著名老作家赵树理的老同学、老战友,也是赵树理研究专家,文化大革命前,曾发表过许多评论赵树理作品的文章。最近,他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重新认识〈卖烟叶〉》一文。文章说,有人认为《卖烟叶》这部中篇小说是“中间人物”的代表作。一读再读之后,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是站不住脚的。是否可以这样说:这篇小说是赵树理写小说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朱庆华先生新著《赵树理小说新论》是一部新论迭出的著作,尤其是其中的传播学视角、关于赵树理“清官”断案模式的分析、纵横坐标轴上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的分析、关于“赵树理现象”的反思等,在赵树理小说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并给当代文坛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小说创作对中国民间社会有着深刻的透视,其“革命”日常生活化的表述,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对中国“现代性”经验的一种表述。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新时空中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并努力地为农民争取自由的生存权利,这正体现了中国“现代性”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44-47
1)了解:(1)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赵树理获得“赵树理方向”的背景和原因。(2)赵树理在建国前后创作的不同情况。2)掌握:(1)赵树理在40年代后期获得的广泛赞誉和当时人们认识上的局限。(2)赵树理在50—60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贬毁誉,以及人们对赵树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人们将赵树理的小说当作“文艺大众化”的典范,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文艺的大众化应当体现为文艺受众面的广泛。赵树理小说与大众化之间其实有诸多的机缘,比如《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范例寻求,评判者的知识分子视角以及赵树理农民出身的错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中使用扣子,这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然而,古人使用扣子,是存在着很多缺点的。对此,赵树理曾指出,由于有些小说作者,故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卖关子”,因此就“容易破坏章节的完整。”他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梳理,从“言“与“不言“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文本,从而肯定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昔日辉煌的赵树理方向与今日赵树理研究界的相对冷清同样是令人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评论介入、创作心理及读者群的转换几个方面去分析赵树理的创作“命运”,并在此基础上体验赵树理创作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