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课堂场景学生学习通分时,懂得了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应先找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而学生对于找最小公倍数只会用短除法,要想一眼就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觉得相当困难。该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快速看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慧眼”呢?  相似文献   

2.
[课堂场景]学生学习通分,懂得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先应找出原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而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只会用短除法,如果要一眼就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觉得相当困难。该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快速看出几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慧眼”呢?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通分,懂得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应先找出原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而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只会用短除法,如果要求他们一眼就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觉得相当困难。那该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快速口答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慧眼”呢?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习通分,懂得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应先找出原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而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只会用短除法,如果要求他们一眼就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觉得相当困难。那该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快速口答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慧眼”呢?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通分时,懂得了要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分数后,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应先找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学生觉得相当困难。该如何让学生拥有~双能快速看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慧眼”呢?  相似文献   

6.
在分数加减运算的通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既费时,且易出错。有的学生依赖于短除法而忽视了口算,影响了解题速度。针对小学阶段通分一般只有三个数,而且分母数字都较小的特点,我总结出“看大数、找倍数、化分数”以口算为主的通分方法,在所教的班级进行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要想使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就必须反复强化。反复强化固然可行,但若外界刺激过分单调,大脑皮层就会进入抑制状态而自动停止工作。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宜在数学课的巩固练习中,采取有趣的练习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第八册数学“数的整除”一单元中的“求最小公倍数”一节时,在学生明确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方法,并学会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之后,除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之外,着重说明求三个效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即在用短除法的形式取公有的质因数时,除了要取出三个数公有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短除法.有的参考资料上介绍了用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它们的乘积,所得的商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用“化简分数,交叉相乘”法,也能很快求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如,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  相似文献   

9.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传统方法是分解质因数法(短除法是它的简略表示),其特点是“细分细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既要分解又要累积的矛盾。用如下约分法来求,似可避开这个矛盾,使求解得到简化。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约分法: 将两个数a,b写成分数b/a,把这个分数约成最  相似文献   

10.
“‘短除法’要不要教”这个问题。闲扰了不少一线教师。特别是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的教师,面对着新教材舍弃“短除法”而选择“列举法”,他们的困惑主要有:“不教短除法.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快速地约分、通分?”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需要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即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有的老师认为:“一定要以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有的老师指出:“只要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这个过程就叫作通分。公分母不一定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因此,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来计算。”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中的通分类知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涵盖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分数和通分的意义,从寻找最小公倍数、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三步入手,使学生能够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运算等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直觉     
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有的学生会凭借直觉突如其来地冒出某些离奇古怪的看法,如果老师不是妄下结论,而是善于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直觉,去粗取精,往往可以开辟出一片令人豁然开朗的新天地。例如,在教学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当同学们总结出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后,我准备让学生做练习时,突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有一个想法可以说吗?”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我通过观察短除式后,觉得用其中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独有的质因数也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说完大胆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用红粉笔补充了…  相似文献   

14.
把(25)/(36)与(17)/(48)通分,一般的计算是先用短除法(板演从略)求出分母36和48的最小公倍数(2×2×3×3×4=144)作为新分母,再用新分母分别除以原分数的分母,算出新分母是原分母的几倍(144÷36=4,144÷48=3),然后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所得的倍数(3与4)各自乘原分数的分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发现了一种新的算法。如: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相似文献   

16.
通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前提。它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设计的,重点是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探究通分的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刚刚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知识,已经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短除法。事实上,短除法的本质是分解质因数。例如:求144和96的最大  相似文献   

18.
在分数运算中,常常需要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但是,当一组数的大数不能被小数整除,且二者又不互质的时候,用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费时、费力,影响计算速度。为克服这一缺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的方法,可将这类数的最小公倍数快速求出。  相似文献   

19.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较为容易。都是先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就是把所有除数连乘;求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及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而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常混淆不清,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求最大公约数:①通常是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除数。②必须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例如:求12、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 先用3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 再用3个数公有的质因  相似文献   

20.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归结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或者概括出公式:“标准量×分率=比较量”、“比较量 分率=标准量”。学生解题时,往往不注意理解题意就硬套结语、公式,教学效果不好。统编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不出结语、不出公式,而是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紧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进行教学。开始,我们对这样教法很不习惯,教的新教材,用的却是老教法。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教材,研究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的规律,紧扣教材,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教好有关基础知识,为教学分数乘、除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