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教育   3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场景学生学习通分时,懂得了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应先找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而学生对于找最小公倍数只会用短除法,要想一眼就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觉得相当困难。该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快速看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慧眼”呢?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脑海中跳出了学生“帆”曾经在课堂上的一个回答。记得刚接触最小公倍数时(还没有学习短除法),学生“帆”就曾提出他会用自己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他说:“只要用这几个数中的最大数,从1开始分别乘连续的自然数,等到乘出的积也是其他各数的…  相似文献   
2.
[课堂场景]学生学习通分,懂得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先应找出原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而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只会用短除法,如果要一眼就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觉得相当困难。该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快速看出几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慧眼”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2001]17号件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备受教师青睐。在实践与探索中,如何利用课堂观察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成为目前课堂观察深化研究的又一热点。本文主要探讨了课堂观察的操作模式以及改进教学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盛伟华 《中国德育》2014,(17):71-74
近两年来,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提出"主题教育"概念,确立"德育是影响"的实施理念,要求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主题思考",在研究学生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力做有思考的德育。其与一般的德育活动不同,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思考系统的主题德育活动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施加教育的载体,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实践性,因此,主题教育的推出,必须基于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在活动中把学生置入了一种动态、生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培  相似文献   
7.
日期:9月27日天气:晴 [前言]六(4)班的小腾,平时衣衫不整,成绩差,作业经常拖拉,甚至干脆不做作业,老师放学留他,他总是脚底下抹油--溜的比谁都快,即使被老师牢牢"逮住",他也会死不吭声,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今年又被列为受导学生,我正是他的受导老师.为了摸清他这种学习状态的原因,我决定去家访.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目前自己工作的重点应是--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创造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我觉得数学的课堂教学尤其如此,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旧的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要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主动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对此,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疑惑的解答者,而且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支持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指导者、咨询者,更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以研究的态度和学习方式,注重对实践问题的关注,注重学生创造性的激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注重学生交流和讨论,以逐步形成交感互动的“生本”课堂。小学数学教学到底如何走向“生本”,在追根溯源之余,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一、氛围、情境——唤醒潜能的导火索“情感,以其与个性生命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最终价值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叩问的永恒主题。毫无疑问,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第一要素便是“德”,德是“立人”之本。在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德育有机结合,彼此交融,可以铸就为一种“涵养化育”的育人新“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