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德性.人无私德则不能具备独立自主之人格以立于社会,人无公德则不能和群结成团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从公德与私德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介绍公德与私德的内涵、特点、作用、划分标准及他们的不同之处等来揭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公德意识薄弱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重私德,轻公德”,本文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中国传统道德形成“重私德,轻公德”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不能没有道德,道德又分为私德与公德。所谓私德是指道德的内在性与个体性,所谓公德是指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对于传统中国而言,道德主要表现为重私德而轻公德倾向;而在现代,又表现为公德与私德的一并缺乏。因此应当剖析公德与私德关系,使二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伦理道德近代化.他无情鞭挞封建"公德""私德"之弊端,深刻揭露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从学理上界定了近代"公德""私德"内涵,强调在养成良好"私德"基础上,重构以近代"公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特色,有利于塑造近代理想人格,对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问题有着悠久且复杂的历史源流,这种关系意味着这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单元,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皆统一于实现整全人格和追求善的道德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把"公德"与"私德"割裂开来,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由,也有对西方公私领域之发展源流不甚了解的缘故,还有因"现代性"本身之弊端的认识不足所导致的理解偏差。因此,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对公德与私德进行有机的整合,既要有制度保障,也要有价值引领,还要有公民文化建设作为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6.
秦虹  张武升 《中国德育》2012,(22):10-14
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创新的突破口。私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整个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加强私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公与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私德教育与公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私德教育,必须对私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6,(3):27-3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倡"公德"的人,以之区别于传统伦理中过度使用的"私德"。在梁启超看来,"公德"不仅被视为道德的一种属性教化众人,更是连接群体和构成国家的基础,倡导新道德的目的在于"利群",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在其政治思想中,"公德"围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展开。对"公德"的分析,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而且为国民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私德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必然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认为私德的发生范围和影响力比公德较小,因此在当前我国道德建设和研究中严重忽视了私德教育。其实,相对于公德而言,私德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价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身立命,还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当前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民说>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在全面阐发"新民说"的过程中,提出了"道德之立,所以利群"的道德的功能和目的论,以及"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原则和方法论,不仅在当时具有"挽浩劫而拯生灵"的重大启蒙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道德生活"追回自信、实现自觉"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Currently, there is no clearly delineated field that could be described as ‘the anthropology of morality’. There exists, however, an increasingly visible and vocal interest in issues of morality among anthropologist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explicit study, it has become clear that anthropologists have, in fact, been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moralities all along. The purpose of this special issue is to bring this interest to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childhood, and explore how and why children or young people act in a particular way and are making certain choices, how these are valued or contested by their families, peers, and communities. The papers in this special issue highlight the contestations that arise as multiple moralities collide, and the effects this may have for the persons involved. Collectively, the papers illustrate a notion of moralities as multiple, contested, and mobile, and the consequences this may have in a globalising world.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生利分利思想是其新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汲取亚当·斯密国民财富创造分配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强国富民经济思想。它与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在内涵、外延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考察二者的异同,对于揭示梁启超生利分利思想的流变及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型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梁启超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民权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是把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民权思想包含着对君权的尊重,其认为在中国欲行民权必先兴绅权,因此在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民权思想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观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晚年将词学作为国学内容之一进行研究,对中国现代词学是有影响的。他关于辛弃疾词的研究成就最大,以实证方法考证稼轩词的版本而有创获,以社会学方法发掘稼轩词的社会意义,力图恢复辛弃疾的真实历史面目,从而阐扬中华民族的积极精神。这在中国词学史上第一次对稼轩词的高度评价,改变了传统观念,由此导致近世对豪放词的重新认识。我们如果追溯新中国建立后词学界关于豪放派为宋词主流之论,会发现这是自梁启超以来学术思潮的必然趋势。关于豪放派评价问题仍是有争议的,值得进行历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试论道德舆论的功能及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舆论是道德的价值评价活动,是道德生活的重要表现,对整个社会道德具有支撑性和亲和力。道德舆论是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是道德裁决的社会方式;是个体意识互动的合力;是新道德形成的中介。探索其内在本质和机制,可以为道德建设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