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的安徽乡土叙事在注重保持时间、空间同步性的同时,特色鲜明地抒写地域经验,在潜心探索创新之际,不忘继承并发扬“皖军”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优势。在叙事实践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形态、叙事立场、叙事视域和叙事艺术等四个方面的突破、转型和变化,加之特定的地域文化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叙事特色,并为新世纪安徽乡土叙事构建稳定的叙事模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07,22(6):80-83
李佩甫作为一位主要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家,在创作中自然衣钵了传统乡土叙事中守望乡土、拒斥城市的情结。进入新时期,他聚焦社会现实、挖掘生活本质,以官本位思想为突破口,既对封建传统积习进行批判,又本着启蒙、救赎与建构的思想,借助其小说文本,在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探讨,从而实现了对传统乡土叙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原作家刘庆邦始终关注着中原乡土文明。以作家的敏锐感知力,他注意到在现代观念映照下,中原大地的伦理观念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展现和思考。在爱情、亲情、性爱的伦理叙事中,他的小说隐含着叙述者的叙事立场、叙事意指和道德趋向。  相似文献   

5.
以基督教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叙事意象、叙事母题与叙事情感三个维度,探析严歌苓小说叙事与基督教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呈现基督教文化在严歌苓文本叙事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其小说丰富的宗教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弗兰茨·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影响了现代小说的基本走向,他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用充满寓言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使小说艺术挣脱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桎梏,从而发生了从内容到主题的全面变革。本文从空间叙事、叙事视角及悖谬艺术等角度出发,探究卡夫卡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7.
“周口作家群”的后起之秀尉然,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优秀的乡土小说,其小说文本独特而出色的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以喜剧笔调书写悲剧内容、生动鲜活的场面描写、本色地道的乡土原生态语言运用、鲜明现代性的凸显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叙事深受“二项对立”思维、乡土情思和“他主性”思维这些文化原型的影响和制约。“二项对立”思维将其简化为功利性强烈的狭窄的伦理叙事,而乡土情结和“他主性”思维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徘徊不前的态势,从而抑制了它们的叙述和想象空间,致使农民工小说叙事与丰富多样、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现实生活相比显得颇为平淡和单薄,影响了它们的艺术开掘能力,没有能够很好承担起社会转型期文学叙事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论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五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已摆脱子、史的束缚,逐步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有意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增强是唐五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勾勒唐五代小说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叙事视角自身的特点;二是在叙事时间上,标注年号、有意识“扭曲时间”,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笔法的运用构成唐五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时序;三是叙事结构上,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作还通过设置“小说之眼”,使叙事结构趋于谨严、完整。  相似文献   

10.
"速写"是一种能扼要地揭示生活真相的宏大叙事文体,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它与现代小说互渗融合则生成速写体小说。30年代速写体小说以场景化和断片化展示而形成的"场面"叙事取代了2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个性化形象"叙事,它经历着由抒情型文体向叙事型文体的变迁。3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规范是与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的,即以"场面"叙事表征着一种"合理性"的社会图式,这正是中国现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丈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叙事立场的转型作一阐释,通过梳理发现这一转型大致是从传统乡土叙事转到了现代和后现代意识下的叙事,并出现了叙事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叙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经过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历朝发展,逐渐积淀,形成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根性。莫言的文本,见证了莫言于传统的承继;狂欢化的语言、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腔调、粗野泼辣的民间英雄以及中国缩影式的高密东北乡,又见证着莫言于传统的发展。在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和中国传统叙事的融合中,莫言以自己的才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秦腔》:在乡土叙事范式之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在乡土叙事的宏观背景中,在认知方式上以及与这种新的认知相匹配的美学呈现方式上都进行了创新。作品将乡土小说写作中已规范化的认知身份、认知角度进行了悬置和加括号,中止价值判断与理论预设,最大可能地呈现、还原乡村生活的场景。同时,小说采用疯癫叙事的方式,试图达到不给人先入之见而实现对乡土社会进行还原的目的。这种创新对于当前的“底层写作”讨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盛可以的小说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别出心裁地将底层叙事、女性叙事和身体叙事融合在一起。她的写作自觉疏远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泛滥的"私人化写作"和"美女写作",既不向商业文化低头,也不向主流群体靠近,拥有不俗的品格,但在叙事技巧、形象塑造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7-33
严歌苓小说的苦难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中,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使其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探究与挖掘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坚韧与接受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了希望与温情;宽容与理解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走向包涵与融合。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不止于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具特色的是注重人类共有的、人性层面的开掘,表明出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为海外移民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废名乡土诗化小说展现了缤纷多彩的诗化艺术世界,他以营构意境,诗化散化的文体特点,改变了抒情小说的模式,扩展了作家的审美视野,更重意境和审美,拓宽了抒情小说的文体。其叙事策略主要采用了淡化情节、营构意境,自传倾向、抒情叙事,儿童视角、情感内倾,打通文体、诗化散化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林森小说中有着比较鲜明的海南本土文化色彩,构成了其海南元素。他的小说中的这些海南元素具有比较浓厚的生活亲历感。这使得他的小说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般的乡土叙事所有的旁观者的冷静,成为叙事的血肉。但是,作为一个初入道的作家,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的审美反现代性和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成规还是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蛙》中,莫言延续了《檀香刑》中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对话,借此凸显出民间叙事的优势。小说民间叙事的特点表现为:提供另一种历史文本;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在面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时,民间叙事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正是莫言的民间叙事无法规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文坛的"底层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既有一定相同点,又有新的特点。底层叙事除了继承"新写实小说"的生存视角,还呈现多元视角融合的趋势;除运用平民立场,还融入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摒弃了"新写实小说"的"零度叙事"。"底层叙事"题材选择的广泛性、主题表达的丰富性、叙事策略的灵活性,都与"新写实小说"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