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不仅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及访谈,理清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志愿行动类型单一、专业性行动较少、缺乏深远的社会意义,以及志愿组织自身结构松散、管理效率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首先政府增加物质投入、高校将志愿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等方面丰富活动类型、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其次从提高志愿组织内部人员专业素质、精心规划和安排志愿活动、建立大学生志愿组织规范的竞争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志愿组织专业化管理的能力,有效解决志愿精神培育中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高校在实际的志愿精神培养工作中更具方向性与可操作性,进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选取257名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出发分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始动机,同时结合大学生完成志愿服务期望所获得的奖励类型与实际所获奖励类型的对比、外部负面因素综合分析高校志愿组织当下激励措施的效果,指出当下高校志愿组织的激励机制建设的不足之处。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激励机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雅  王丽岩  蔡明 《科教文汇》2021,(10):33-34
青年志愿者行动符合当代发展的潮流,志愿服务是新的社会风尚。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志愿精神的积极思想引导下,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载体。医学院校通过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医+X”志愿服务培育模块、二级学院志愿服务培育基地、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创评,培养医学生仁爱之心、奉献意识,锤炼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深化认识、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拓展形式等途径,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政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4.
志愿者活动是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生动的实践。在志愿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并对志愿者开展适时的培训,提高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自主能力。同时,注重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志愿活动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载体和有效途径,对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后将充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大学生将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使自己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激励、保障、评价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为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从政策、观念、制度、机制等方面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高校志愿者组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如招募筛选标准较主观,不重视培训、安全教育环节,缺乏应急、激励、反馈机制,监督主体不明确等。这些问题使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止步不前。文章通过调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管理现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分析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即完善现行志愿活动人才管理体系和志愿活动资金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在全球呈蓬勃发展之势,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我国,志愿服务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高校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主体。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为例,总结分析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深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志愿者岗前培训、配备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在培育人才的作用,并逐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尽管各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但是在组织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文章在深入剖析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或方法,为加强和组织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育人成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于泳  刘璐  韩爽  李娜 《科教文汇》2023,(12):130-133
志愿服务以其显著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特点,在实践性和公益性方面受到高校的广泛认可。将志愿服务有效地融入盐城高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满足了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需求,还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人们进入了新媒体社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对高校传统志愿服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高校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志愿服务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引导、帮助在校大学生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和发扬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奕 《科教文汇》2013,(6):199-200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实践育人的形式,不仅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充分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个体实现的需要。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其在组织管理、培训培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奕 《科教文汇》2013,(2):199-200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实践育人的形式,不仅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充分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个体实现的需要。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其在组织管理、培训培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起源于西方,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核心精神体现三个特点,即"志愿性、利他性和无偿性"。在我国,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其主要动力和最活跃的群体。民族地区的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活动越来越活跃和积极,但受各种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志愿活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探讨民族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完善对策,是大学生在新时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服务学习作为美国高校普遍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或是服务形式,将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感、促进社会发展等目标。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重技能培养的实践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推动下的服务学习和法律规范下的服务学习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具体特征。梳理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发展历程,为我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起航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河南省高校医学学科①的资助情况(1999-2012)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河南省高校医学学科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和优势学科方面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更好地为提升河南省高校医学学科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提供建议,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医学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内江科技》2021,(1):114-115
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明确文化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分析困境因素,探索建立高校文化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伴随大学生志愿服务高速发展,政府发布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深远。本文立足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探讨大学将志愿服务纳入必修学分体系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陆太宁 《现代情报》2013,33(8):136-139
分析了创新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以项目的选题立项和成果总结两个环节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开展信息服务和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并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素质教育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高校图书馆进一步主动融入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蔡晨笑 《科教文汇》2021,(11):43-44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实践育人的功能,辅导员处在思政工作的第一线,基于辅导员视角探究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效意义重大。辅导员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应该扮演好活动组织者、教育示范者、思想引领者的角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发挥角色职能时存在“没参与、效果弱、不总结”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辅导员所在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升其思想认识和理论知识。通过信息化管理,将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各类考核、表彰奖励中突出对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要求,对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并总结出优秀科研成果的辅导员进行奖励。另一方面,辅导员要通过勤学多练、以身作则、多措并举,发挥好自身角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依靠社会各界努力完成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团队来,想要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切身权利,需要从激励机制、法律法规、资金、经费等方面构建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