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明代的安徽,人们自然会想到当时以至后来在全国闻名遐尔的两大地域人群:凤阳乞丐和徽州朝奉。明代的凤阳府和徽州府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凤阳府是“龙兴之地”、“帝王之乡”,而徽州府则是“商贾之乡”、“文献之国”;前者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而后者在经济和文化上则占有绝对优势。明代这两个府的教育各具特色.尤其是书院教育更是出现各异的发展。对两府的书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书院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9,(1):41-44
明代顺德府为直隶八府之一。嘉靖和万历时期纂修的《顺德府志》中都辟有《艺文志》专章,是当时顺德府的文献和典籍集合,为我们了解明代中后期顺德府的典籍流传情况,以及汉代以来顺德府的学术成就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两种《艺文志》所收录的文献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明代国家和顺德府本地在思想、政治、习俗、社会面貌等方面的一些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重视和深入挖掘这些信息,对于推进明代历史和区域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安徽地区在明代尚未单独划分省治,在文人结社蔚然成风的大背景下,曾出现大量结社。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明代安徽地区的文人结社至少在32家以上,这些结社散记在明人诗文别集、年谱以及各府县志乘中,有的则由于记载不详、年代久远、资料散佚等原因,今天已经堙没无闻或不可确知。  相似文献   

4.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河南府,是明代河南西部的一个府。河南府行政区划的变动主要出现在洪武、弘治两朝。洪武朝,因河南府经济残破,政府对其所属的一些县进行省并和改属。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下属各州县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弘治朝,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下属陕州卢氏县改为府属。河南府所属州县的省并、新设、改属、升格、降级等情况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状况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44人、清54人。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保持领先优势,在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的此消彼长。虽然明代进士数量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进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培育、官绅奖掖等。明清惠州府科举成绩表明,惠州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人才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根据明代《明一统志》《土官底薄》《明代登科录汇编》及黄佐《广西通志》等文献,对明代庆远府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情况及特点作了论述。出身于宜山县学的举人、进士人数占整个府的首位;韦姓壮族的举人和进士,超过苗、瑶、侗等其他民族,是广西庆远府科举考试特点。  相似文献   

8.
现存福建地区乡试录汇编《闽省贤书》,保存了明代福建90科乡试录取情况,为了解该地区内部以专经为表象的科举竞争实态提供了依据.梳理明代福建各府的中式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格局,经历了由明前期福州府的一家独大,至明中期福州、兴化两府争锋,再至万历后泉州府、漳州府崛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各地区的科举优势,建立在专经的基础上,如福州专《诗》、兴化好《尚书》、泉州重《易》;三是各地科举人数的消长,取决于各地专经实力的变化,福州、兴化在明代后期科举优势的丧失,源自于漳州、泉州等地在《诗》《易》《尚书》等方面科举竞争力的增强.对闽县与晋江二地《礼记》盛衰变化的考察发现,杰出的科举人才往往能够引领一时风气,带动地方科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代都匀府建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至明朝灭亡(1644)共存在了150年时间。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明代贵州南部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且可以深入把握明代中央王朝治理地方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安徽书院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清代的全面繁荣,明代是其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首先详细考证了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最后从徽商、宗族和学术流布等三个角度揭示了明代徽州书院发达的原因。对明代安徽书院的研究,将有助于安徽书院发展史和全国书院发展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安徽地区的文人结社共有32家,位居全国第三,社事呈现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不均、规模有限等特点。全国文人结社的大背景和周边地区的结社活动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较为发达,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文化发展的大势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区域分布不均,各地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过多集中于徽州地区.而明代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近年来,对于晋商的兴起、发展以及衰落的原因,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包括徽商在内的徽学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文章从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资本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晋商、徽商账簿的会计分析,对晋商、徽商的资本组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在有明一代,人才地理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以往的研究者缺乏从区域视角对这种分布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科举进士以及正史列传人物数量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明代西北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其中分卷制、解额、自然环境以及外来移民和学校数量是影响当时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16.
明代广宁中左屯卫儒学、清代锦州府学是锦州地区重要的教学机构,为锦州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文章考证了学校的地址、修建时间、建筑样式、修缮情况、教授及教务管理人员、人才培养、生员参加科举考试与从仕、清代举行释奠礼的情况等。文章对研究辽锦地区区域教育史等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明代河南怀庆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当地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出现了地域性集聚现象。进士多集中于河内县,其余各县相对较少。科举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分布状况在此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这种差异的出现,与当时怀庆府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教育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但也产生过一些杰出的人才。被誉为明初“湖湘双杰”的著名文学家刘三吾和五朝重臣夏原吉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他们一个在文坛上留下了很多创作的佳话和不朽的作品,另一个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