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追思新凤霞     
新凤霞年轻时是著名的美人,见过她的人都觉得不施粉黛的她比许多“包装”过的明星更吸引人。老年的她被苦难与疾病锁在轮椅上,人们仍然觉得她美,这是因为她的灵魂美折射在那张历尽沧桑仍安祥和蔼的脸上。人们尊敬她,爱戴她。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请她代表老艺术家们讲几句话,她刚说了一句“我是新凤霞……”便引起了一阵长时间的掌  相似文献   

2.
登琅琊台     
记得还是上中学时,在李白的卉风“秦王扫六合”中,读到这样一句诗:“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诗中讲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自己在琅琊台等处立碑刻石歌功颂德。也是在琅琊台,秦始皇亲自送别了欺骗自己,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去大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这个旷世英雄被一个小小的方士大大地耍了一把。  相似文献   

3.
于“出世”、“入世”之间 无论是阿拔斯的“苦行诗”,还是唐宋的“出家诗”,都是宣传“出世”思想的诗歌,这一点,在本文的上篇中,已经交待过了。除此之外,“苦行诗”和“出家诗”在内容的分类上,亦极其相似。纵观这两种诗歌,恰恰都可分为下列三类:一,剖白信念之作;二,阐发哲理之作;三,讥切时弊之作。  相似文献   

4.
“过年好!…”“恭喜发财!”年年春节,老百姓彼此拜年的“口彩” 大都是这几句,而在今年,一句春节“新口彩”有可能在喜欢听歌的人群中流行起来——“年年红!”说起来,这句“新口彩”的始作俑者要算演唱《年年红》的青年歌手刘香,而从腊月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期间都在北京和全国众多地方电视台滚动播出的同名MTV,更是无形中为这句“新口彩”未了个煽风点火,使之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5.
一个大男人开口谈“美人”,总有点嫌疑。其实呢,爱美是最正常的人性; 倒是那些谈“美”色变的人物,不是伪君子,便是心理扭曲,犯病了。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怜香惜玉”的民族,而不是以美的毁灭而“自豪”的民族。今天,当我们想起阿诗玛的扮演者杨丽坤的命运,我们不会仅仅看作是一个美人的个人的命运,与她的命运相伴的是一场民族浩劫。 据说南方某地年年举办选美活动。不知是不是水土的原因,每次选出来的拔尖的美人,都来自外地,而不是本地姑娘。但某地并不介意,依然锲而不舍地选美。年复一年这些外地的美人积累了下来,渐渐学会了当地的语言,适应了当地的  相似文献   

6.
所谓伊人     
(一) 美在真情。两情交好,由相识相近到相悦相慕,这原是一段漫长细致的相互审美过程。美的发现也必得借助时间老人。用男性眼光看女性,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古典西施或现代西施之美与不美,往往存在于欣赏者的主观镜头,你说她美她就美,你说她不美她就不美,从来没有个统一的规格和尺寸。即便是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被奉为我国四大经典性古代美人的西施、王嫱、貂婵、杨玉环,也只是那一时代某一君主的欣赏口味,不足以“领导”全中华美女新潮流,更不能成为世袭的美的永恒法则。故而我认为,美人之美首先是产生在审美者的欣赏过程中,情感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那动人心魄的温柔微笑与其说是画家对生活的临摹,还不如说是画家将主观  相似文献   

7.
上博楚简《诗论》公布后 ,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 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 (特别是最后一句 )文字的解读 ,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意。”① 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 ,歧说甚多。如“隐” ,或读作“吝”、“泯”、“离” ,“意” ,或读作“言” ,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关于这些字的读法 ,本来是古文字学家才有发言权 ,不过 ,当古文字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时 ,治诗学的人也许可以根据学理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 ,我们是否可以将“文亡 (无 )隐意”还是“文亡 (无 )隐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句诗,推开了杭州闹市中一座古宅的大门,听到了一个绵延400年的书香世家的故事。"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2020年7月初,北京大学寄语高考考生的这句诗在网上引来热议。这首诗的作者吴庆坻(读chi,1848~1924年),字子修,晚号"补松老人",杭州人。著有《补松庐文录》《悔余生诗》《蕉廊脞录》《辛亥殉难记》,参与过《杭州府志》《浙江通志》  相似文献   

9.
《氓》是《诗经》中一首弃妇诗,其悲怨性的抒情主题已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对于《诗序》所谓“男女无别,遂相奔诱”等解说,今人在摒弃其从封建义理出发的曲解的同时,却沿袭了其关于“奔”的附意,有些赏析文章因而使用“同居”这类语词具说诗所表现的婚姻行为。这是一种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文化之魂通过一句句诗句,深深镌刻在了浙江大地。浙江省的"诗路文化带",就是把山水和文化融合的诗路建设。浙江省黄金旅游线及首批诗路旅游目的地的甄选,是对浙江历史文脉、旅游资源的重新梳理,让一个个诗路文化新地标串珠成链,串起诗路文化之"链",串起诗画山水之"链",串起全域发展之"链",让大家乐在景里、游在诗里,共享浙江这个诗画大花园。  相似文献   

11.
艾珺 《文化学刊》2013,(2):182-188
“好人”与“贤人”好人,古谓“贤人”,誉称品德高尚的人,亦即行事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即孔夫子所云,“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古来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檬之,好人服之。”  相似文献   

12.
满地黄叶     
看着眼前这一景,脑子里不知怎么闪出伟人的那句名诗:谁持彩练当空舞?当年读老人家的诗时,根本不能悟出那美感,只知要背;教书时,也只机械地讲那字句,并不曾认真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对学生讲诗句如何美,让他们去选择A、B、C,却不肯让那“美”字多停留心房半分钟。  相似文献   

13.
所谓“苦行诗”,就是指那些宣传苦其身、洁其心、绝红尘、祈来生的诗作。而这种厌世绝俗、低徊抑郁的诗,恰恰是在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公元750年到公元1258年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大大发展起来的。 无独有偶,在阿拉伯阿拔斯的“苦行诗”大大发展的同时,在阿拉伯的东邻——中国的唐宋盛世(618——1279)也正蓬勃兴起一种汉地佛教色彩的“出家诗”。顾名思义,“出家诗”所宣传的要旨与阿拔斯“苦行诗”是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5.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寇丹 《文化交流》2004,(4):29-31
王世襄先生在年届90时(2003年),荣获该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奖。这一年,他赠我的一幅书法中有“我身仍半属湖州”一句(见图),这就使我与他攀上老乡关系了:他,确是长住北京的半个湖州人,而我,却是长住湖州的半个北京人。他在中国高层圈和海外汉学专家中,为世人瞩目,他的人品道德,在我心目中真愿意称他是“平民国宝”。元代戴表元有首写浙江湖州的诗:“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而王老步戴诗韵的首句,就是“儿时依母南浔住”,你道他儿时怎么会在湖州南浔镇度过?原来他的外祖父金焘是南浔人,清同治十…  相似文献   

17.
子因 《文化博览》2005,(3):50-51
有一种爱情是青春所特有的,像一个飘渺的梦,因为不真实,所以格外美丽.但总有醒过来的一天,挥一挥衣袖,再也不会有那样一片云彩.  相似文献   

18.
无题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于《诗经》中的这几句话,很小的时候便已见过,在别人的新婚之家中,便有那两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时便认作为普通的贺辞,稍具文采而已。而“死生契阔”则是一部老电视剧《京华烟云》中的一句歌词,配于那动乱的年代倒也契合。  相似文献   

19.
曼妙韩女     
随着韩剧热播,“韩女”随韩剧席卷中国。野蛮女友全智贤,美丽天使崔智友,开朗美人金贤珠,韩国甜心蔡琳,才智美女李英爱,无公害姑娘宋慧乔,玲珑小可爱张娜拉……“韩女”这道风景不仅可供观赏,还让我们细细品味,品味她们的容貌、仪态、性情和智慧。  相似文献   

20.
秘色瓷     
秘色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中一枝璀璨的奇葩,它最迟在晚唐以后烧制成功,在当时就独领风骚。五代以后,秘色瓷器更成为皇宫的御用贡品,民间无缘享用。为什么要将这种珍贵的瓷器称之为“秘色”呢?历代文人学士,古瓷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早提及秘色瓷的是中晚唐诗人陆龟蒙,他有一首七绝诗,题为《秘色越器》,其中有这样两句:“九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