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2.
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结果。它的语法分布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而表祈使语气、动作可能和起垫音作用的“起”则是重庆方言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3.
“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名词,表示“才能”、“才华”、“才干”或表示“有才能的人”;一是作副词,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副词“才”的使用较广泛,现举例说说它的语法功能。 (一)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如:①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珍贵的教科书》)②我抬起头,半天才憋出几个字。“叔叔,您……”(《雨夜》) (二)表示在新情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5.
“二”和“两”都是数词,但用法却不完全相同。一“二”和“两”都可作基数,表示数目的多少,但充当基数时,用法也不尽相同。单独用在度量衡量词前面,“二”和“两”可以互用,如“二文、二斤”可说成“两文、两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大小度量单位联用,用“二”居多,只有最前面的单位才可用“两”,如“二丈二尺”可说成“两丈二尺”,不可说  相似文献   

6.
“相”与“见”在文言中用法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常用于动词之前,都具有指代作用。由于它们既具有指代性具有副词的语法特点,所以把它们归为指代性副词比较合适。“相”作为副词,其意义是“交互”“互相”,如“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斯干》。相好;互相爱好;相犹互相厌恶)。后来词义由表示彼此相互的关系发展为表示由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另一方,即表  相似文献   

7.
“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在含义和用法上是有区别的。首先,称呼的含义不同。“你”是一般称呼,而“您”则是表示尊敬的称呼。其次,复数的形式不同。“你”单用可以表示复数。如:你单位、你校、你家等。其中的“你”字都是指“你们”或“你们的”;“你”可以与“们”字连用,表示两个人以上。而“您”字不能与  相似文献   

8.
表示范围,表示强调的语气,这是现代汉语副词“都”字的两种基本用法。本文讨论“都”字的三种特殊用法:①疑问代词“谁”等,后边用上“都”与之呼应,就不表示疑问;②“和”“同”“跟”组成的短语往往会造成歧义,用上“都”可以消除歧义;③量词重叠作主语的定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表示何种语法意义,“都”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基数词中,“三”、“九”是两个非常特殊的数,它们既可表实数,又可表虚数。换言之,它们既可以像其他基数词一样表示一个实际数目,又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目。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它们用法繁多。一、用做实数“三”、“九”的基数词用法,大家都很熟悉,如同其他基数词一样,在此不再赘述。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熏染,  相似文献   

10.
一“以至”与“以致”读音相同,词性相同(都是连词),但意义和用法很有差别。“以至”的义项细分有二:一是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递增或延伸,相当于“直到、至”;二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之深而形成的结果。两种意义的“以至”有时也都写作“以至于”。“以致”连接表示因果的分句,上文说明事态的发展、变化,下  相似文献   

11.
O 一般语法书,谈及“都”这个词儿,都只说它是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而且说得又都较笼统.其实,表示“总括”也只是其用法之一,此外,它还有表示时间过得快等用法.这些不同的用法又都与它读音的轻重不同及所在句式有关.本文便以“都”的读音和用法为“纬线”以与其相关的句式为“经线”来试着简说这各方面的情况兼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句式.[1]重读的“都”表示总括,记为“都1”,有两种情形.可分别记为“都la”,“都lb”.  相似文献   

12.
文字学专家对于“才”字形体所指,看法不尽相同。但该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是公认的,即它在一般情况下均假为“在”,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到的时问、地点等。“才”字的此种用法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也出现了不少,据我们初步统计,至少有89片中出现了该字,而其中又以“才”后紧跟一地名构成“才f在)某”最为常见。卜辞中“才某”之位置相当复杂,既可出现于前辞,又可出现于命辞或验辞(用辞),两个不同的地名还可同时出现于前辞、验辞(用辞)或命辞、验辞(用辞),但辞例中某一具体的“才某”只能一读却是毫无疑问的。在对辞例进行全面排比的基础上,我们对花东卜辞中“在某”的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日语中,助动词“タ”通常都是和一些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表示过去的动作、情形或状态.但是“タ”不表示过去而表示语气的用法在日语中也并不少见.文章从十个方面对“タ”的这种用法进行了分析总结,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期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一”有数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实词用法 ,还有副词、连词等虚词用法。由于“一”的多义性 ,“一……就……”可以表示承接、条件和假设等关系 ,这些关系又与“时态”密切相关。“一”的各类用法所表示的意义由其基本义“最小的正整数”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6.
汉语的“准备”一词在译成日语时可以用“準備”、“用意”和“支度”等词语来表达,其用法、含义有相同之处,都可以表示为为做某事而事先做准备,但其侧重略有不同,用法也有细微差异。现我就这三个词的用法、含义及其差异,通过较多的实际用例加以分析、归纳,以供日语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虽”和“于是”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常使用,其用法古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学生难于掌握,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文言教学中如何辨析以上两词的用法,现略述其标准如下,供教学参考。“虽”字用法辨析“虽”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表示“虽然”的意思,一是表示“即使”的意思。如何将这两种用法区分开呢?(一)当“虽”用于让步转折句时,是“虽然”的意思,当用于假设句时是“即使”的意思。让步转折,是指上句承认某事为事实,下句表示不能因  相似文献   

18.
术语“动词”(简称“动”),汉语语法分析中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 1.词类名称,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这种用法在语法学界几乎是一致的(《马氏文通》用“动字”)。同时它可以被限定表示动词中的小类,如“及物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也可以用来限定其功能、意义相当于动词  相似文献   

19.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与“以力弗敌”中的“以”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而吾以捕蛇独存D.扶苏以数谏故(见任志鸿主编《优化设计》高二同步测控第二课延伸阅读)很多同学以为此题不妥,因为题干以及几个选项中的“以”都表示原因,均可译成“因为,由于”,其实不然。要想解答此题,就必须先了解“以”的用法。虚词“以”在中学课本中最基本的用法有两种:(一)作介词,(二)作连词,而在作介词或连词时有一个相同的用法,都表示原因。人教社1995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常…  相似文献   

20.
古文中的时间名词跟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一样,最常见的用法是在句子里作状语表示时间。但“时”、“日”、“月”、“岁”这几个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仅指时间,而且还具有某些特殊意义。具体情况是:一、“时”、“日”、“月”、“岁”如果放在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前面,就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可译为“时时(每时)”“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