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秘桂领  郑昱霞 《华章》2007,(3):135-135
家庭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家庭伦理是人们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中西文学中有许多以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不同民族各异的家庭文化.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西方人把对上帝的义务放在第一位,家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关心的是现世生活,更加重视家庭关系.宗法制度使得中国传统家庭等级制度森严,失去了西方家庭的平等.西方人提倡自由婚姻,但依旧摆脱不了阶级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家庭包办婚姻占主导地位,成婚是整个家族的事.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个体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以及依赖时间之长短会因进入文明社会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维持中国传统家庭和西方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和秩序就有所差异。但家庭伦理的基本构成却都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家庭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缔结婚姻的目的、意义;以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个人本位,它们各有自己产生的背景。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各有利弊,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应超越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实现这两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西伦理传统差异及对中西政治理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中西方伦理传统的根本差异在于价值标准和人性论方面,由此进一步形成权利观、价值观、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及人欲观、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伦理政治色彩与宗教色彩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中西方不同政治理念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化具有的多元性和通约性,决定了中西伦理传统和政治理念可以而又应当采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形式.从而促进中西伦理化和政治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以"孝"治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伦理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安宁祥和。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变迁,家庭伦理也发生急剧的变化。一般而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这一细胞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有必要解决好家庭伦理问题,使其良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7.
冲突与融合——现代家庭伦理教育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家庭伦理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代际关系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正处于家庭伦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特殊时期相关;也是代际伦理日益显露的结果;并且更与家长自身的素养息息相关。作为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使家庭伦理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华烟云>和<飘>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斯佳丽同样美丽、聪慧、坚强.但二人的个性又有不同.他们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的差异,家庭伦理关系的差异,爱情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棱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和挑战,现代家庭伦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家庭伦理价值观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家庭伦理原则由家长专制向民主平等转变;夫妻伦理由重理轻情向重情轻理转变;家庭生活由亲子关系为中心向夫妻关系为中心转变;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的抒情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婚姻、家族结构与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异同等各自的特点得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背景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韩家庭剧的空间表现不同,韩国家庭剧表现的空间主要是城市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大家庭的魅力;而中国家庭剧的表现空间以家庭为中心,向外多维延展,包括广阔的社会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空间的不同暗含着中韩家庭剧不同的审美追求与文化意蕴,韩国家庭剧执着于日常生活审美,彰显儒家伦理的现代生命之华,并潜隐一定的性别倾向性;而中国家庭剧追求审美的多元化,但同时凸显比较强的社会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由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法律伦理等诸般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文学的复仇主题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掘并阐释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从而发现一条中西复仇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在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以家或家族为本位、以父子关系为轴心、以孝为主要运作手段的相对稳定的伦理体系。现代化的社会变革,使得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受到了猛烈冲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婚姻稳定性下降、离婚率上升、婚外性关系的蔓延、未婚同居、家庭暴力等道德失范现象。新型家庭伦理将是建立在自由、平等、重感情、倡导孝道归位基础上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西方对休闲的认知及态度存在很多分歧;而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使二者具有相互融合的地方。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的审美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伦理文化及时间价值观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西方休闲观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相似文献   

17.
《周易·家人》以家庭问题为主题,奠定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基调,为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家人》表达了女性在治家方面的重要作用,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确认了家长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美学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又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东方和西方两大美学思想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争奇斗艳,竞放异彩。  相似文献   

20.
英汉称呼语中都存在模糊语现象,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亲属称呼语和社交称呼语中模糊语使用的现象,发现模糊语在汉语称呼语中使用较多,主要表示尊重之意;丽英语称呼语中模糊语使用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汉文化的礼教思想、家庭结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