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赋”,就是随物赋形,叙事言情。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或古人、故事)给另一事物(或人物、事件)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即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兴起情思。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3.
说比喻的相似点湖南宁远一中彭先礼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来阐述比喻,说明了比(喻体)与被比(本体)事物,虽然像胡天越地那样截然不同,但经过作者的构思融合,就会变得像肝胆那样亲近贴切。“合则肝胆”的核心,就是比与被比事物的相似点。...  相似文献   

4.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5.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6.
在比喻句中.“像”是比喻词,表明比喻的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带“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如,“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面。”(《成功的秘诀》)这就不是一个比喻旬。非比喻句中的“像”,含义甚为丰富,语境不同,其表意功能也就不同。本文试就非比喻旬中“像”的表意功能作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支持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就是指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地问题的教学”。下面试以浙教版科学7年级第一册第4章第2节《汽化和液化》为例,谈谈抛锚式教学的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8.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9.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比喻辞是指一些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通过具体形象来比喻某事物的词、词组或句子(包括习语)。如汉语中“共产党像太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这类语言不仅汉语中有,英语中也十分丰富。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Walshaveea...  相似文献   

13.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就是量词的比喻功能。请欣赏《天上的街市》的结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人郭沫若不用“颗”而用“朵”,既形象地描绘出流星在特定环境中呈现的花朵之形,表现出星走夜空时如同鲜花一样光艳闪烁的那种异乎寻常的优美意境,又寄寓着作者追求自由的美好感情,给读者无穷的遐想。量词的这种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量词(喻体)+名词(本体)”这一格式表示,其中的量词既表计量单位,起语法作用,又作为喻体喻本体,…  相似文献   

14.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把覆盆子的外形,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5.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16.
陈建舟 《现代语文》2002,(10):44-45
中国古代化历来重“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必也正名乎”。“正名”是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逻辑、严密的语言来确定“名分”、“名义”、“名称”等,然而思想感情的表达并非总那么板着面孔,又有着求异逐新的一面,于是“衍名”这一修辞手段就应运而生了。衍名,顾名思义,是根据主观意向由某人某事物之名发挥联想,延伸衍释出一番新意。衍名由“衍体(物名)”和“衍(衍义)”两部分构成,前是衍释对象.后是发挥内容。例如,“结果船埠头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叶圣陶4多收了三五斗》),“敞口船”是衍体,“敞口朝天”是衍。衍名辞格总的说来是对名称的铺衍拓展,若细加区分,又可分成不同的小类。  相似文献   

17.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18.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19.
比喻摭谈     
比喻愈是引进差异巨大的事物愈产生奇妙的效果,评价一个比喻,只有贴切与否之分,而没有科学上所谓正误是非之别,所以说,比喻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使用“比喻”的心智运作过程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上反映它们的共同点,让我们在打比喻时灵光一闪之间对事物达到一种新的洞识,要使比喻有所阳新,首先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模式,其次要善于联想,第三,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各种文体都要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如何学习、掌握和运用它,在中学语文学习和作文练习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比喻的概念和类型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这里主要谈运用比喻的目的、条件和方法。并举例加以阐明。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的有无及变化,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1)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犹、如”等喻词来联系的比喻。例:“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2)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当作”等喻词联系的比喻。例“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余心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