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隐性知识理论在当代知识理论中,知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英国学者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语的知识、清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3.
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指的是“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言语、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可直接传递的形式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因此,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缄默知识视野下探索物理新课程的结构、内容、实施以及提出落实新课程目标的物理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一、缄默知识概述 缄默知识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提出的。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缄默知识及其分类 Polanyi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表等加以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无法言传或不能清楚意识到的,能够被成功地运用到科学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6.
葛操 《政治课教学》2008,(10):27-29
一、缄默知识及其分类 Polanyi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表等加以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无法言传或不能清楚意识到的,能够被成功地运用到科学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7.
一、“缄默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简单地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从概念关系上看,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英国学者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相似文献   

8.
关注缄默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缄默知识?简单地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人们将那种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或“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将那种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弓生活中的缄默知识是整个军校教育教学目的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员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或环节。从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军校教育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按照通常的说法,数学知识是指那种用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系统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往往忽略另外一种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系统表述的“缄默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为便于区分,不妨将前者称为结果知识,而将后者称为过程知识.过程知识不仅在结果知识的获得方面可以起到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更为重要的,过程知识既是大容量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良好数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俩如我们有关自已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2.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个概念,是1958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 1891-1976)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的。“缄默知识”(又称“默会的知识”、“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波兰尼在研究缄默知识的时候曾注意到它与教学的关系。他一方面认为显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递,另一方面认为这种显性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缄默知识的应用才能获得成  相似文献   

13.
1958年,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行为的某种知识。"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即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4.
徐红 《甘肃教育》2009,(2):60-61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去清晰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难以或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的知识,如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传的。”  相似文献   

15.
缄默知识是不能或难以用文字、言语或符号表达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或技能技巧中,关注缄默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缄默知识及其分类 Polanyi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dt knowledge)"的概念.[1]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表等加以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无法言传或不能清楚意识到的,能够被成功地运用到科学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隐性知识理论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但也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关于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即为个人所拥有却难于明确言述、传达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一、何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波兰尼指出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直接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二、隐性知识动态生成案例剖析案例一:“商不变性质”隐性知识的动态生成【现象描述】师P:12÷6=2,请改变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猜猜商会怎样?生活动汇报整理(将算式整…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表达的缄默内容,人们在获取它的方式上与显性知识有着明显区别。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这些隐性知识的学习真谛,他说,我们可以感受它,意会它,却难于言传,“传”了,往往不  相似文献   

20.
著名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人们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等来表达的,即显性知识。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地表达的,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即默会知识。本文根据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结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对默会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浅显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