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雯熹  邹金浪  吴群 《资源科学》2020,42(7):1416-1427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差异化提升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待研究。本文首先基于生产要素理论,分析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199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实证分析资本、劳动力与创新投入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并探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差异化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创新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②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本、劳动力与创新投入都能够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工业化后期阶段,资本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劳动力和创新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研究表明,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和方向均有差异。因此,为更加集约利用土地,需制定差别化的政策,促进不同工业化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银蓉  梅昀  孟祥旭  陈昱 《资源科学》2013,35(4):739-74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是其宗地利用状态的集合,研究土地利用决策系统中各决策主体的行为特点和相互影响,对于改进土地利用决策,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土地利用决策过程的分析,明确决策主体和决策目的.然后,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借助于成本收益分析,分析土地开发商的行为;利用长期生产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分析工业企业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变化,以及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同样,借助于成本收益分析和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分析地方政府对土地供应总量的选择、对住宅和工业用地的供地策略,以及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条件和市场可接受的范围内,土地开发者的行为决策是尽可能地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并且由于商业、居住用地对区位敏感,土地获取成本较高,表现更为突出.对于工业企业用地,随着土地相对价格的上升,会促使其增加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并挖掘现有土地的利用潜力,但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这种投入增加,以总收益增长为前提.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量上有突破用地指标多供应土地的冲动;对于住宅、商业用地的供应可凭借垄断市场条件,以较高的地价获得高额的土地收益;对于工业用地,受到买方市场的影响,会倾向于以较低地价吸引企业落户.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地方政府应通过规划指标的限制和利用监管,规范土地开发行为,通过设定工业项目投资强度门槛,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度;同时,也需要通过有关法律、政策制度的完善,规范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00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评价其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逐渐提升,1997年-2007年绩效指数从0.1866增加到0.7707,土地绩效程度经历了低级绩效—中级绩效—良好绩效的演变历程;②2005年以前,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影响最大;2005年后,土地投入水平是最大障碍因子,地均从业人数的影响最大;③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首要因素。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障碍度以年均9.66%、1.47%的速度增加,而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障碍度以年均3.00%和1.44%的速度下降。最后,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康伟  尉海东 《科教文汇》2012,(19):204-205
临沂市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致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临沂市城市建设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对当前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生态建设用地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存在着城市规模增长过快,利用强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努力提高对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等。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与效益等。  相似文献   

6.
杨清可  段学军  王磊  王珅  范业婷  朱高立 《资源科学》2021,43(10):2093-2104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区域一体化中的要素流动方向和产业发展态势,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是驱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协调长三角一体化和土地利用的良性关系,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基于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机理分析,构建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效率评价体系,解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面板VAR模型探究交互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三角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核心-外围”极化特征显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上升明显,与一体化的演化趋势吻合。受区位条件、经济水平与资源等多种要素影响,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匹配失衡。②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中高等级的关联度,两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③长三角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两系统间正负波动交替的非线性交互特征明显,其中区域一体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累进的冲击效应,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一体化冲击的正向增强效应逐渐减弱并收敛为0。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制定了差异化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以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奎  文琦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8,40(10):2048-2059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之后,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同幅度下降;②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格局呈现下游地区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长江沿线以南地区显著高于以北地区的分布态势,与纯技术效率联系密切;③土地利用规模报酬空间分异明显,长江中上游地区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中下游地区投入冗余情况显著;④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7%,前期受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抑制,后期由技术进步推动发展,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8.
潘庆婕 《软科学》2023,(4):53-60
基于跨区域贸易成本和通勤成本的视角,以2001—2019年25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实现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在同一经济带中,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得知,并没有城市处于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同步型的发展阶段,而是全部位于滞后型或超前型的状态,且滞后型成为主流趋势,城市数量也呈现递增的态势;②东北三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较高,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在区域内部,辽宁省内中高度耦合的城市比例明显高于吉林和黑龙江;③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沿哈-大交通经济带呈带状分布;协调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递减分布趋势,即越靠近中心城市协调度越高、越远离中心城市协调度越低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得知,并没有城市处于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同步型的发展阶段,而是全部位于滞后型或超前型的状态,且滞后型成为主流趋势,城市数量也呈现递增的态势;②东北三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较高,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在区域内部,辽宁省内中高度耦合的城市比例明显高于吉林和黑龙江;③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沿哈-大交通经济带呈带状分布;协调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递减分布趋势,即越靠近中心城市协调度越高、越远离中心城市协调度越低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关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关系着人类基本需求的供给保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而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则是政府进行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政府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土地利用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关系到政府以后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耦合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雪松  刘艳芳  谭传凤 《资源科学》2009,31(7):1095-110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论原理,分析1997年~2007年湖北省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动态演变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简明化的指标体系,探讨其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①1997年~2007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关联度为0.7679;②不同土地类型的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分为强、较强、中等3种关联性,强关联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关联度均在0.8以上,较强关联的是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关联度都高于0.7,中等关联的是交通用地与水域,关联度分别为0.6714与0.6672;③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效益有效发挥的前提,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是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徐升艳  邬径纬 《资源科学》2020,42(11):2224-2236
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工业土地出让的微观数据和地级市行政审批中心数据,研究行政审批改革对产能过剩行业工业土地出让的影响,对地方政府执行去产能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发现,①地级市设立行政审批中心后,促使地方政府显著减少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土地供应;②区分城市类型发现,行政审批中心设立对产能过剩行业土地供应的抑制作用在普通地级市比省会城市效果更大;③地区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行政审批中心设立,显著减少中西部地区城市产能过剩行业工业用地出让,对东部地区城市影响较小;显著减少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工业用地出让,对非制造业影响较小;在制造业内部,对制品业影响减少显著大于加工业。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规范行政审批有助于地方政府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土地出让,从土地供应视角为地方政府落实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政策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根据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重点深化中西部地区的行政审批改革;采用专项政策推动国企主导的非制造业行业改革;注意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差异,更多关注以中间品为主的加工品行业的去产能。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日益普遍,这将对农地流转规模与粮食单产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江苏省152个种粮大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主导下农地流转对农户转入规模与粮食单产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农户自发流转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相比农户自发流转,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激励农户转入较多农地,扩大了农户规模需求;② 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对大户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主导流转下农户粮食单产低于自发流转农户。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农地流转过程中,应兼顾公共利益和粮食安全,推动适度规模流转;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保障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流转服务、监督和规范作用,使得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符合粮食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结合沈阳市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对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远郊四县(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综合水平均处于可持续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于初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薛慧光  石晓平  唐鹏 《资源科学》2013,35(6):1134-1142
分析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以及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探寻土地财政和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制度成因.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及土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然后利用1999年-2009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促使了地方政府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对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在于财政分权导致了土地出让价格的正向增长,政治集权导致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与商服、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之间的偏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倾向和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与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紧密相连,进一步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较强激励作用的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和政治治理体制,将更有利于修正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21,(2):38-45
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5~2017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变迁视角探究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估计(DID)和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估计(PSM-DID)等方法对高铁开通与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存在异质性;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从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同时,高铁开通能够缓解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分权与城市扩张——基于公地悲剧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乐  吴群 《资源科学》2013,35(1):199-206
以“公地悲剧”为分析的起点,阐释了地方政府在分权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对城市扩张带来的影响,并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财政包干阶段和分税制阶段的分省份面板数据(1985年-1992年和1999年-2008年)为基础,进行经验研究和比较分析.不同分权阶段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不同阶段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努力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并没有发生变化,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不同阶段财政分权体制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包干阶段的影响为负,而分税制阶段的影响为正,在影响程度上支出分权大于收入分权.现阶段,需要中央政府通过“做对激励”和“做对协调”的相关政策措施来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从而实现合理的城市扩张.同时,本文还发现,土地市场建设有利于减缓城市扩张的速度;滞后一期的城市扩张对当期的城市扩张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日益普遍,这将对农地流转规模与粮食单产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江苏省152个种粮大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主导下农地流转对农户转入规模与粮食单产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农户自发流转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农户自发流转,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激励农户转入较多农地,扩大了农户规模需求;(2)地方政府主导农地流转对大户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主导流转下农户粮食单产低于自发流转农户。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农地流转过程中,应兼顾公共利益和粮食安全,推动适度规模流转;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保障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流转服务、监督和规范作用,使得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符合粮食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