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斯举措,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是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分析了相关制度环境的变化,然后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的原则、探讨了其应包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从协调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与途径、协调程序等几个方面构建完善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完善协调机制,实行科学管理,确保高效运作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和瓶颈问题。相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协调机制作用的发挥始终是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软肋"。从战略高度顶层设计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以依法行政为基石,以创新行政管理模式为手段,以主动作为、善于谋划为保障,集成有效资源进一步提升管理协调能力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经济学分析与制度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是当前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使环境与发展两大社会目标能够实现共赢,最终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建立制度平台.对酝酿中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进行全面的经济学分析,是保障制度中性的必要理论准备.根据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前的改革应当选择一种混合式的制度变迁模式,实现行政权力重组、遏制权力寻租、控制制度成本应当成为改革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青海科技》2014,(1):61-61
<正>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让用能单位以零资金投入的方式,对现有传统照明进行LED照明的节能替换改造,从而实现节能效益分享。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项目零投入:用能单位无需提前支付任何费用给节能投资公司,节能投资公司先期为用能单位提供改造,照明所需等均由节能投资公司负责。节能效益回报高:节能项目实施后,用能单位实现能源成本下降60%以上,用能单位与节能投资公司在合同期限内节约下的能源消耗费用按合同约定比例进行分享,合同期限结束  相似文献   

5.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整体经济建设得到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能源的使用量明显加大。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一些制度政策调控能源的浪费问题,但是由于执行力度不够、个人节约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造成我国节能减排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的现象。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能源有效利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对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因素以及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我国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保障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实现,从而实现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6,(14)
绿色建筑的出现,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国建筑能源消耗的迫在眉睫,提倡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建筑从绿色发展到低碳,都有节能的含义,节能建筑也从原来的节约利用常规能源、高效率利用新能源的模式发展为能源、环境等并重的综合模式。绿色建筑的推广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降低环境污染,成为生态化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德湖  蒋馥 《软科学》2004,18(2):12-15,27
本文分析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质,用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排污权交易的产生机理、市场均衡特点,阐述了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主要构成因素。认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必须考虑到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期的特点,目前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条件还不完善,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应当采取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特征、协调方式的有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试图达到较为理想的协调效果的目标出发,从治理基础和治理手段两方面分析,强调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中协调机制的重要性,并从新的视角科学地构建出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七层次协调机制,即:混合层、激励层、协商层、交易层、规约层、技术层、自治层。这7个层次对应说明了其协调问题的难易程度:混合层应当解决的是最难协调的问题,其次是激励层等,自治层应当解决的是最易协调的问题。协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协调目标的理想程度也不同,分别从协调问题的相对难易程度、协调目标的相对理想程度、协调问题的相对显性程度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国涓  凌煜  郭崇慧 《资源科学》2010,32(10):1389-1395
反弹效应是能源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的大小关系到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国内尚缺乏关于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按照索罗余数的思想估算了中国工业部门1979年-2007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并利用这一估算结果测算了1979年-2007年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反弹效应。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979年-2007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平均能源反弹效应约为46.38%,而能源反弹效应总的变化趋势成递减状态。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能源效率提高,虽然没有使中国工业部门实现预期的节能目标,但总的呈现出能源节约的特征。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为:在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要注意能源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的宏观调控,以实现预期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0.
供应链中的企业在低碳化目标下的运营机制改进和创新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通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包括免费分配、阈值分配、固定价格出售以及公开拍卖方式。建立不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模型,研究不同机制的指标对企业运营决策的影响,在保障供应链整体利润条件下,找出能够有效地使企业自发进行低碳化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碳排放有偿分配机制比无偿分配机制更有效地促使企业自发选择降低碳排放量的环保优先型策略,公开拍卖机制相对于固定价格出售机制,其碳排放价格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市场状况,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加有效的决策。  相似文献   

11.
李虹  王帅  李晨光  陈挺 《资源科学》2022,44(1):156-168
近年来中国电价的普遍性、连续性下调可能诱导资源向高耗能产业聚集,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别在电价管制和电价市场化两类情景下分析电价调整对高耗能产业及新动能产业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普遍性降电价"会导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而仅对新动能产业的"精准性降电...  相似文献   

12.
田贵良  胡雨灿 《资源科学》2019,41(2):313-325
水权交易是治水新思路下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水权定价模型研究有助于规范和加快水权交易市场发展。区域水权和取水权两种交易模式影响范围广、社会敏感性高,是中国当前两种主要的大宗水权交易模式,市场交易中,价格机制是培育和活跃两种大宗水权市场的核心要素之一。梳理总结现有定价模型和定价机制在大宗水权交易定价中的适应性,提出水权价格是使用者对水资源生产性使用能力的体现。以市场为导向,在全成本价格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水权的协商定价模型和取水权竞价模型,论证市场竞争机制对水权增值的作用机理,并以内蒙古黄河干流盟市间水权转让为例,进行定价模型的案例研究,发现该案例宜采用成本价基础上的竞价模型形成其最终交易价格,且从实证结果看,竞价模型既能保障回收水权的全成本,又能促进水权向更高效益的用途流动。最后,提出树立大宗经济性用水水权的商品属性认识、健全大宗水权的基础价格评估机制、将大宗水权交易纳入大宗商品交易体系以及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宗水权交易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艳萍  朱瑾 《资源科学》2021,43(8):1638-1648
农业用水流转的关键在于水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对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实现农村水资源优化分配具有重要作用。交易价格的确定是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管理的难点,过低的价格会导致水资源浪费,过高的价格不利于农业发展,此时政府的价格管制尤为重要。以2019年8—9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发生的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用ELES模型判断农户所在地区经济水平,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决定灌溉用水户的水费承受能力,应用水费承受指数模型确定水权交易价格管制上限;然后基于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的特点,将资源水价作为水权交易价格管制下限,应用模糊数学法确定资源水价。研究结果如下:①2019年元氏县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的价格管制区间为[0.11, 0.26]元/m3;②2019年元氏县实际水权交易价格为0.06元/m3,低于管制区间下限,表明实际水权交易价格不利于该地区农业用水的节约与保护,此类交易应该被制止;③地方水利机构应制定水权交易价格管制区间,并确保水权交易在价格管制区间内进行,使水权交易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闫佳彤  黄书培  李文龙 《资源科学》2022,44(8):1723-1734
节能降碳技术的推广涉及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博弈。为探究“双碳目标”下各级政府与高耗能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本文构建了高耗能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探讨了三方主体在节能降碳工作中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①在影响企业是否选择使用节能技术的众多因素中,节能降碳技术的使用成本和降碳效率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②在使用碳税政策促进企业降碳的过程中,补贴设置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政策效果产生消极影响;③提高地方政府对碳税收入的共享比例可以保障其对当地企业的监管力度;④主体选择某种策略的初始概率不会影响博弈的结果。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应围绕使用成本和降碳效率两个关键因素,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其次,征收碳税的同时应分行业进行差异性补贴发放;最后,因地制宜地保障地方政府对碳税收入的共享比例。  相似文献   

15.
吴正  田贵良  胡雨灿 《资源科学》2021,43(11):2264-2276
水资源费改税是中国政府为促进水资源有效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而实施的重要价格改革措施,政策实施的节水效应和经济影响是决定税改工作能否全国推广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首个水资源税改试点——河北省为例,在对标准社会核算矩阵(SAM表)进行拓展的同时,构建了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一般均衡模型(CGE),并设置了3种情景来模拟实施的水资源税改政策对河北省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征收水资源税在短期内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实施水资源税政策可以有效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提高企业对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差异化的水资源税改政策能更有效地达成节水目标,实现更理想的政策效果;③对水资源税进行转移支付可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有效减轻征税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在实现理想的节水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各省在实施水资源税改政策时要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税收使用3个方面统筹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兴起促进了数据的开放与流通,使数据资源价值得以体现。基于国内主要交易平台的比较分析,我国大数据交易平台在数据隐私风险、交易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价格机制的探索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待突破困境。为完善大数据交易市场与流通体系的建设,大数据交易平台应从建立安全稳定的交易系统、统一行业交易标准和严格交易监管机制等方面强化自身建设,辅之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扶持为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资源科学》2008,30(9):1290-1299
利用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中观层面上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通过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企业产权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对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有显著影响;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电力、石油等能源产品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蓝碳交易机制及其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  胡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187-193
通过对蓝碳相关理论一手文献的分析,明确蓝碳交易的研究进展。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及学科交叉等方法,研究梳理国际蓝碳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蓝碳建设的实践历程,发现既有制度存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推进缓慢、交易各环节的市场监管及环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以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蓝碳交易市场,应当以自然科学原理、陆海统筹等理论为指引,科学控制蓝碳交易配额总量并进行初始化分配,在中央与地方蓝碳专门保护立法统筹推进保障下,通过设立专门的蓝碳基金及保险制度,引入综合性海洋蓝碳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等制度配套,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蓝碳交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资源税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立佳 《资源科学》2013,35(1):74-79
资源税的理论依据以及功能定位决定了资源税的改革方向.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对资源税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税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定位.作为税收的一种,资源税应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而不是财产权筹集收入的形式,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分析,说明了资源税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应该是外部性理论,而不是资源租、级差地租等依据财产权取得收入的理论.在资源税的具体定位的分析中,采用了资源价值补偿的理论框架,将使用资源的成本分为所有者成本、生产者成本、外部性成本,提出资源税应该定位在弥补资源消费量在不同代际分配不均的外部性成本上,而资源的所有者成本、生产者成本和外部性成本中的环境污染成本应该通过市场手段和完善现有制度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竞争性的市场的分配状况为基准,分析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各种非市场性因素引起收入差距的机制。这些因素包括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市场机制、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体制、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财税制度、所有制差异、对外经济制度等。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成统一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完善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财税体制从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改革土地制度,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权利等都会有助于改善中国的长期收入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