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山花》     
《山花》第9期的“黔地”栏目推出了盛慧的《夏天又来到了后赵圩》(短篇)。语言细腻却不拖沓、宁静而不沉闷,结构的编织与隐喻的展开巧妙而自然地贴合在一起,既有散那种“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漫不经心,也有小说构思中的“刻意”和精妙。作品的体介于小说和散之间,不少读认为是散,我则更倾向于称之为“散化小说”。  相似文献   

2.
悲愤中倾吐的伟大情怀──读鲁迅《写在〈坟〉后面》张永泉古人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①《写在〈坟〉后面》就是这样一篇“不得其平则鸣”之作。我们读这篇杂文,常常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凄切幽...  相似文献   

3.
单付辉 《教育文汇》2007,(11):45-45
与《教育文汇》相识纯属偶然,但又不失“一见钟情”之缘。 前年的一天,我校的孙校长和我说:“《教育文汇》杂志里有不少文章写得很好,你拿去读读,对你会有很大启发的。”我想,既然是校长推荐的杂志,那一定不会差,肯定值得去读。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关于散认识的众多观点中,将散视为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的体的做法更多地是国人对西方艺理论观念的借鉴与移植,而且影响深远。人们在强调小说创作的虚构性的同时,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突出散的纪实性。中国古代散创作的理论争论中也确实存在着散创作要写实的观点。如“古之为诗,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实”(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之用有二,载道、纪事而己。载道上也,纪事其次也”(方孝孺《读崔豹古今注》)、“之事本一,而其用有三,日析理,日纪事,日抒情”(方宗诚《古简要序》)等,说法不一而足,皆指向散的纪实性质。而事实上,中国古典散创作中却的确存在着虚拟化的创作倾向。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无定论,故此姑称之为虚拟散。  相似文献   

5.
教读《荷塘月色》,我们的分析点评总得要让学生认同才行.而按教参里说的“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朱自清的命运感、历史感、宇宙感、忧患感”(苏教版教参二第138页),结果却是大部分学生显得很茫然。我自己也颇感怀疑:这篇散有那么厚重吗?写这篇章时朱先生的年龄未届而立,下笔之初有过如此深广的思考吗?其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04,(10):6-7
《南方都市报》9月27日刊登学评论家王尧的章《“化大散”已走向终结》。章之前配发编话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余秋雨出版《化苦旅》一书,开创了一种新的散写作潮流,以致“化大散”一度兴盛,到了凡写散似乎就只有“化”一途了,散界尚“大”之风也越来越严重。王尧教授适时地提出“化大散”终结论,值得深思。的确,散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人集体主义的写作时尚之中。如果在最需要作家发表识见,  相似文献   

7.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实践证明,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全面的语文能力,还能相互促进,加速训练的过程。但是,人们一般重视“读”和“写”,而忽视“听”和“说”两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虽能下笔成文,却很难做到出口成章。因此,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像重视“读”和“写”那样来重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之做到全面发展。所谓“说”,简单地讲即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甚至一个人素…  相似文献   

8.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近代吴曾祺在他的《涵芬楼文谈·写景第三十》中也这么说:“更有一种正面不能写者,用旁面写之。譬如欲写水,先写石,欲写山,先写楼是也。”朱自清就是重点采用这一“旁面”写景法写《春》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他就以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写之;春天里的草花风雨的精神写不尽致,他就以草花风雨中的人鸟蜂蝶补写之。一、以游春踏青者,写草小草发芽了,春天回来了。所以当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那心情…  相似文献   

9.
《荷上珠》是当代作家忆明珠的作品。他写散,更擅写诗。他写散更多汲取诗的艺术技巧。即如《荷上珠》是一篇咏物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诗的表现技巧,写得既有绘画美,又有人情美,诗情画意,交相融铸,含之不尽,品之无极。  相似文献   

10.
千年一脉“过秦论”──读杜牧《阿房宫赋》断想高凤娟西汉初年的才于政治家贾谊,写了千古传颂的《过秦论》①,指陈秦王朝的过失,目的是为了给西汉统治者提供借鉴,所谓“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无独有偶,相隔千年以后的晚唐诗人杜牧,同样也写了一篇指陈秦王朝灭亡...  相似文献   

11.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们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听”是“说”的前提,是“说”的基础:“说”又是“读”的必要准备阶段:“写”则是听说读能力的语言概括,是听说读综合能力的再现。但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尤为突出的是忽略“说”与“写”的训练。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有意识的将“说”与“写”结合起来,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学完《口技》这一课,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口技节目,每组推荐2—3人,上台表演口技,这样就有模仿火车进站的、有模仿孩子撒娇的,还有国…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和他的小说   贾平凹 (1953~ ),陕西丹凤县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出版社与杂志社任编辑。 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 1992年任新创办的《美文》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废都》《高老庄》《怀念狼》;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天狗》;散文集《心迹》《抱散集》《静虚村散叶》等。 许多人不知道贾平凹的“凹”到底该读 wā还是ā o。其实,他自己说得非常明白:“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又言“苦于…  相似文献   

13.
迁移式阅读     
迁移式阅读是阅读中一种变“读”为“写”的阅读艺术,它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迁移,变读为写,在读中写,在写中读。二是创造,通过写创造出新的文字组合。在迁移、创造之中,一篇文章由平面而立体,由单纯而丰厚;大脑的思维由平静而渐趋活跃,乃至企求更新更美的发现。按训练的难易程度划分,由易到难约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文章内容中积累知识的板块。目的是通过寻觅、比较、聚集、积累专项的知识内容,在反复的搜寻、比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的全面理解。关于积累的具体方法已在《例谈》之四中谈过,在此就不再详述。…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正像说相声有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一样,语文教学要培养四项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听读”为信息输入能力,“说写”为信息输出能力。但长期以来,四项能力中,倍受重视的是“写”,其余三项皆为写之附庸。这大约是科举考试的遗迹。其实,学校教育结束后,“写”是最不常用的能力。可以终身不写什么包括书信,但不可能终身不读不说不听。这是语言运用不容忽视的一大特点。由于重写轻读听说的位置更低,更为人忽视,所以对“读”的研究十分薄弱,阅读教学中问题成堆,一大批自己也不太“会读”,也没读过多少东西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安忠昕 《青海教育》2001,(10):20-21
在“听、说、读、写”教学中,“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的运用,吸收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听读”和“说写”更是不可分割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语文课本》试教本《编辑意图< 草案> 》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这种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198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  相似文献   

16.
一、能够淡看这几次改动吗  钱钟书自命“文改公”,已经发表的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增删修订,如《管锥编》,增订的文字几近全书的 1/5。《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多次,钱钟书也是反复修改,其中《读〈伊索寓言〉》有几处修改,不仅关乎语言运用,而且还可以咀嚼出钱钟书的一些思想。 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在 1984年版的基础上准备简体横排重版《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朋友”之后加“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可以看出,这一改动,…  相似文献   

17.
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有“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解释为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出声音之义。据此看,“阅”和“读”是看与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了这样的权威解释:“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琦君的作品之所以能风靡大陆,魅力之一在抒真情,引起读共鸣。《泪珠与珍珠》一就是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典范之作。全由回忆《小妇人》中的一句话娓娓道来,这句话对“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有多少感触,直至“读谢冰心的散”中的妙句,喜欢白居易的诗句。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早期句型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型是语法研究的重点。 语法学史上句型研究的历史不长。《马氏文通》对单句句型未作专门论述,只是在讲“字”、“词”和“句读”时提及,内容简略,缺乏系统性。 按句与读的关系,马氏将句子分为:(1)“与读相联者”(指主谓句);(2)“舍读独立者”(指联合复句);(3)“不需读惟需顿与转词者”(即非主谓句)。按谓语中动词间的关系,分为:(1)“散动之行与坐动之行,同为起词所发,惟置散动后乎坐动而已”(包括散动作宾语和连动结构);(2)“更有起词焉以记其行之所自发,则参之于坐散两动字之间而更为一读,是曰‘承读’,于是所谓散动者,又为承读之坐动矣”(包括主谓词组作宾语和兼语结构两种)。 到了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他把句子按意义分为四种:直陈句、传感句、布臆句(祈使句)、询问句。这种分类只是语用上的,并没有切入到句法结构的层次,因此不能算句型分类。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强调句本位,分析了句子的成分,但却未对单句加以分类。  相似文献   

20.
学习了茅盾的《白杨礼赞》,读了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之后,许多中学生便尝试着进行借物抒情散文的创作,可他们在“立意”问题上常常面临无所适从的困难。因为这种文章写起来是有难度的,要写好就更不容易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受“形散神聚”这一特点的制约,而且是因为在“立意”上很难有所突破,达到创新。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的《牵牛花》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处理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