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最恰当了。 凡·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设计以人美版四年级美术第七册第16课"凡·高"为参考,以凡·高去校园应聘美术教师为情境,以教材关于"凡·高"一课的编排为主线,组织学生了解凡·高的生平和赏析不同时期的作品。通过自主语言评析,试用凡·高的笔触和色彩进行作品的再现。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凡·高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凡·高是一位传奇的画家,他短暂曲折的一生毫无疑问是悲剧性的。他在世的时候,被世人视为疯子,然而他还是倾尽自己的一切来描绘这个世界,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的作品。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在人美版美术教材当中,凡·高的作品一共出现了11幅,其中《向日葵》这幅作品共出现了两次。本文通过分析凡·高的绘画作品,总结其绘画风格及情感,读懂凡·高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作品给我们呈现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凡·高被称为“天才画家”,他作品中的“色彩”一直被人所称道。对于凡·高而言,“色彩”是他的标志与个性-的体现。从凡·高作品中色彩变化的“节奏性”、色彩构图的“旋律性”渡及“交响曲”式的色彩体验三个角度出发,解读凡·高作品中色彩的音乐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高明的父亲     
《红领巾》2012,(1)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荷兰著名画家)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  相似文献   

6.
1890年7月27日,凡·高背着画架走向一片麦田,开枪自杀.但子弹没有打中心脏,他走回住处,第二天还和赶来的弟弟讨论艺术.夜里,几·高离开了人世.奥维尔小镇(AUVERS-SUR-OISE)离巴黎大约30公里,是凡·高离开人世的地方,他在这住了70天,画了70幅画.“这里离巴黎很远,是真正的乡村.”凡·高给弟弟的信里写道.5月,凡·高来到奥维尔小镇,找到热爱绘画的精神科医生——保罗·加歇.加歇医生为几·高找了一间6块钱一天的旅馆,凡·高觉得贵,于是在客栈租了一间7平方米的房子,一天只要3.5元,就在这间屋内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7.
百变凡·高     
《作文大王》2014,(5):F0002-F0002
这是大画家凡·高的自画像!哎呀?画家伯伯怎么那么严肃!小画家们给他换换装,让凡·高可爱起来!  相似文献   

8.
凡·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最恰当了。凡·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他生活在平凡之中,孤独地死去似乎是情理之中。正如他的作品,生前死一般的沉寂,不被人欣赏,在他死后却大红大紫。  相似文献   

9.
卑微     
《小读者》2008,(7)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凡高的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荷兰画家凡·高是艺术界颇具争议的人物。从凡·高的生平入手,分析其鲜明又充满矛盾的个性特征。同时,透过其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析其作品中本身所包含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1.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说:“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  相似文献   

12.
周.com语录: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如是说。人贵在反思,做人如此,作文也不例外。关键词一:凡·高没人会把凡·高的耳朵当成一块焦黄的烧饼,事实上,凡·高的耳朵却被人一次次地甩到台面上暴露在空气中,并企图用一个血淋淋的场面刺痛观者的双眼,震撼观者的灵魂。那只可怜的耳朵被着  相似文献   

13.
在<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中,雅斯贝斯以凡·高为范例,通过揭示其赋有显著个性的生存样态、世界观的发展以及与其作品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为破解凡·高这位主观体验型的精神分裂症艺术家的天才之谜提供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4.
<正>导语:说起凡·高,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向日葵。一代油画大师凡·高为何钟情于向日葵?如果大家也和小编一样好奇,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他是如何尝试使用色彩来抓住情绪和表现自己个性的吧。快乐的象征在英国伦敦国家艺术馆中,《向日葵》是最受欢迎的一幅画。它出现在卡片、明信片、水杯、手绢和信纸上的次数最多。同时,凡·高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知道凡·高的人很多,知道蒙德里安的人很少。几年前,我就属于后者,对蒙德里安一无所知。如今,在中国,凡·高不仅已成为时髦的符号,他的杰作《向日葵》,克隆得到处都是,被炒成傻子瓜子或正林瓜子一般,消费在街头,  相似文献   

16.
同居启示录     
正去年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看了画展,画展叫做《凡·高和高更想象与现实》。展出以凡·高和高更在"黄房子"里同居的62天为线索,描述两位画家的人生。"黄房子"在法国的阿尔小镇上。1888年,凡·高搬到这个破败便宜的公寓,公寓设计得很不合理,楼层局促,空气不对流,夏天闷热难熬,冬天寒冷难耐。凡·高却宣布他找到了天堂,他说从屋子里可以俯瞰一个非常漂亮的公园——实际上公园尘土飞扬,公园中影影绰绰的人往往来自对面的妓  相似文献   

17.
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布拉邦特的格鲁特尊德特。一生中并未获得如同他死后出名的任何荣耀和金钱,在凡·高活着的时候,他是一无所有的,然而死了以后,他却成为了影响世界的非常重要的伟大人物。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凡·高的名作《向日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都能从那团炫目的黄色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著名诗人余光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余先生首先指出向日葵、太阳、凡·高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即向日葵是对太阳光辉的永恒向往,它仿佛渴望太阳那神圣的光辉一般,永远面对着太阳在天宇运行的轨迹,而凡·高本人的思想感情、他的绘画,甚至他的形象,都像极了向日葵。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凡·高求职"是一节创意自编课程,属于小学美术课程"欣赏·评述"领域高年级学段学习内容,是一节以凡·高求职为情境导入,关于他的一生和绘画作品的赏析课程。《美术课程标准》在本领域学段的表述是: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亮点把凡·高富有艺术才情的一生,比作花开时刹那的芳华,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对凡·高及其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