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杨丰香 《贵州教育》2008,(12):37-38
<正>一、通过文化对比渗透文化意识生存环境文化存在差异:比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既是"春天的风",常代指"春天",形容春风吹拂大地,大地即将万象更新,面貌焕然。而英国地处西半球,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带来的了丰富的降雨,形成了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  相似文献   

2.
宋小凤 《甘肃教育》2002,(11):28-29
1.源于地理位置的差异。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半球,西风带来了春的讯息,英国人喜欢用西风表示美好的事物。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在中国,人们喜欢用春风表示美好的事物,如“春风得意”、“春风满面”。英国的夏季温馨宜人,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联系,而中国的夏季炎热,常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来描述夏天。  相似文献   

3.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中文译者众,当中数王佐良的译文无论在韵律上还是意象上都翻译得较为出色。对王佐良翻译的《西风颂》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但皆从诗学的角度分析,论文试从阐释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解构王佐良翻译《西风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为后世留下了欧洲诗歌史上的珍品——《西风颂》。然而,全诗在语言上的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和通篇采用的象征和寓意手法为译者翻译《西风颂》增加了难度和障碍。文章从"深度翻译"的理论角度研究江枫《西风颂》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并在"异化"和"归化"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深度翻译"的类别和实施策略,旨在促进深度翻译理论构架和运作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风颂》是雪莱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它含有丰富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语言优美,形象,热烈。在诗中,雪莱歌颂了强劲的西风。表达了他想摆脱现实、享受无限自由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作为自然物的"风",千百年来,被无数的诗人请进诗中,吟出华美的篇章。春风、秋风、东风、西风,"卷起千堆雪"的风,"吹皱一池春水"的风……风在诗中形态万千,充满灵性,有情有意,风采迷人。先说春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  相似文献   

7.
卢淑玲 《海外英语》2012,(11):153-154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西风颂》为人们所称道,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但对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较少。该文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西风颂》为例,分析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指出一些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诗人把西风当作革命力量的象征 ,它横扫败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 ,是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不羁的精灵”。同时西风对新生事物起了保护和促进作用 ,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诗人愿意做一把预言的号角 ,告知人们 :如果冬天已经来了 ,呵 ,西风 ,春天还会遥远吗 ?这有名的诗句一百多年来鼓舞了无数革命者。《西风颂》全诗气势豪放 ,想象奇丽 ,意境雄浑 ,思想深沉 ,感情强烈 ,在艺术上达到辉煌的境界。本文尝试从诗歌《西风颂》的立意、想象、韵律、设色、抒情五个方面探讨该诗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三大颂歌"之一,它被品评为西方抒情诗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因此,它似乎是众多中英诗选的必选之作.查看众多关于<西风颂>的介绍、品评、注释等文章,从阐释学角度出发的不太多,本文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浅析<西风颂>的部分翻译文本.  相似文献   

10.
对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表象的诗意接受说明,表象是诗意美的本源。读者解读《西风颂》的过程,是一个多维的、发散性的表象知觉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掘诗的意耕潜能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可能终 结。这也许是经典诗作永久魅力的本源。  相似文献   

11.
<高级英语>第二册第十一课注释9中将"east wind"解释为"万物苏复的春风",但无论是从英国地理环境,英国文学作品例证,还是该文作者本意来看,"东风"应被解释为"凛冽的冬风".  相似文献   

12.
易春燕 《海外英语》2011,(9):68-69,93
The precondi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well is mastering the culture of that language.In China,vocabulary teaching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core and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in English teaching by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teachers.With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cademic circles,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English teachers have realized the necessity of instructing culture in vocabulary teaching.In order to improve English teaching,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instructing culture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to put forwards it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达坂城气象站1981-2010年逐年气温、降水和大风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气温、降水及大风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3℃/10a,年1内气温的季节变化存在差异,秋季增温明显,春夏季次之;降水量线性倾向率为9.44mm/10a,气候变湿显著,降水年际变率较大且季节分配不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气温在1991年发生一次突变,变暖趋势显著,降水在1986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过程;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呈现波动下降过程,大风日数线性趋向率为-30.5d/10a,平均风速递减率为-0.76(m/s)/10a,春季大风发生频率最高,为33%,静风频率为10.32%;主导风向以偏西风(WNW)和东南风(SE)为主。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的特点,依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风力发电竞争优势分析模型,该模型具有六个关键要素和一个辅助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动态互动;应用该模型对内蒙古翁牛特旗的风力发电产业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常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自从上古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流域文化消亡之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文化摇篮渐渐聚合成四种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西欧文化扩大到美洲,称西方文化。东亚、南亚和西亚合称东方。东亚是东方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东方。东亚文化以华夏文化为基础,发源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和珠江流域;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南亚文化以印度吠陀文化为基础,印度的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都是外来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宗教,是印度的特色。西亚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基础。西欧的文艺复兴得力于阿拉伯文转译的古代希腊著作。西方文化包括西欧和北美,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500年间,西方文化发生了改换人间的突变。以上四种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人群活动范围的扩大,聚合成覆盖全球的国际现代文化,同时保留各地的传统文化。凡是能为全人类造福并受到全人类欢迎的事物和意识,合成"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凡是没有被全人类认同的,仍旧保留在传统文化之中。现代是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相辅相成的双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16.
张宝予 《海外英语》2012,(11):204-205
Ode to the West Wind was accomplished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shortly after the failure of strikes and demonstrations of workers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hen European people were in great horror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Holy Alliance.Many people had lost faith in revolution and future.Poets started to demoralize themselves.But Shelley was full of confidence that old world must go and new climax of revolution would come and achieve its final victory.This essay aims to appreciate Ode to the West Wind by analyzing its contents,feature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7.
西部高等教育与中东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西部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转变观念是其逻辑前提。西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多元化民族传统,是西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文化基础。西部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在时间上与现代化相对接,在空间上与东部乃至世界相关联,才能在继承传统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是社会的政治革命和文学的文体革命大爆发的时代 ,出现了世界性的诗体解放 ,自由诗革命及自由诗在英、法、德、中等国涌现。英语诗歌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和汉语诗歌的新诗革命是东西方最大的自由诗革命 ,产生了英语诗歌的“自由诗”和汉语诗歌的“自由诗” ,两者的文体特征却有巨大的差异。在“自由诗”的概念上 ,中西方有质的区别 :西方的自由诗是有“诗体”的诗 ,至少建立起了“准定型诗体” ,诗的表面韵律仍然受到重视。中国的自由诗极端地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原则 ,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诗体”。应该改变百年来西方自由诗在中国的称谓 ,将freeverse译为自由体诗 ,还应该把中国的自由诗改称为“自由体诗”。这样才有利于新诗的诗体建设 ,特别是对当前诗坛进行的“诗体重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one of the marvelous poetry of Percy Bysshe Shelley. In order to study the Ro-manticism in Shelly's Ode to the West Wind, this thesis, by studying the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shows the fasci-nating romantic beauty and glamour of this poe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