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文章指出了高师物理学专业教师教育中存在的盲点,阐述了“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结合对师范生关于“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的调查研究,说明在高师院校开设“非常规”物理实验研究课程的必要性。同时,对开设“非常规”物理实验研究课程的目的、内容、授课方式和课程的评价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考查的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通过四种途径培养高师院校学生物理实验的能力,使其成为21世纪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培养教师"工作母机"的高师院校,应当认真研究如何对高师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根据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认知的现状,对如何培养高师学生课堂教学技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具体步骤为:初次训练,转变学生的观念;师生合作,制定评价标准;反复训练,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对经过课堂数学技能训练与未经过课堂数学技能训练的教师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自编问卷对衡阳师范学院467名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地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但长期坚持在教师岗位的职业意志比较薄弱;第二,地方高师院校女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男生;第三,地方高师院校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没有明显差异;第四,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在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第五,地方高师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韩景春 《教育探索》2000,(11):58-58
“中学物理实验技术和实验研究”是高师院校中学物理教学法 (以下简称“中教法” )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中学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术和一些重要的、难度较大的演示实验进行研究。从 1996年开始,我们设计并在“中教法”实验课中实行了“五步实验教学法”。  一、“五步实验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作为高师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的“中教法”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教学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因此,“中教法”实验不能仅仅要求学生“会做”中学物理中的一些实验,更重要的是要…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使得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通行证,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重要生存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信息素养至关重要。调查分析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明确其缺失与不足,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对适应高师课程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和未来教学观念的转变旨在促进高师院校的物理教学改革,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高师院校培养新型物理教师的思考和启示进行论述以期对推动新课程改革起到有益之处。  相似文献   

8.
留庆  朱加民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2):57-58,80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基础物理实验是高师院校理工科的基础课程。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而且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与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高师院校来说加强基础物理实验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1 基础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努力 ,我系基础物理实验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验教材建设、实验专职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实验设备的更新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 ,对照兄弟院校的实验…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师》2007,28(10):68-68
为了满足全国各地物理教师培训机构的需要,引领广大教师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同时根据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等安排物理教学法技能课,实施大学生职前教育的要求.我们请部分高师院校从事物理教学论研究的教师和第一线实施课程改革的中学教师,利用全国教研会  相似文献   

10.
当今信息时代需要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决定性因素.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来源,加强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需要.首先介绍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接下来以所在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来了解学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