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多至八个:尔、汝、女、而、乃、若、戎、子。列举书证说明“子”是对称代词,澄清学术界的一些误解。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加上古代汉语假借字、通假字的活跃,作家使用汉字的习惯和任意性,造成了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多至八个。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而、乃、若、戎、子”等八个。“子”很早就失去了尊称的意味,而具备一般代词的所有特点,是普通代词。方言的影响,加上古代汉语假借字、通假字的活跃,是造成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多至八个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马建忠先生出版《马氏文通》以前,汉语没有名、代、形、动等词类名称。马氏之代字者,代词也。《马氏文通》代字章之“发语者”、“与语者”,“所为语者”,即分别指今天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本文试就马氏“与语者”(第二人称代词)作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茶馆>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很有特色,从特定的言语环境看第二人称代词"你"与"您"的使用,发现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使用受特定的言语环境的影响;从社交语境的角度看第二人称代词"你"与"您"的使用及其语用意义,可以看出<茶馆>中第二人称代词"你"与"您"存在语用指称区别、领域指称变异和语用变异.  相似文献   

5.
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第二人称代词是其中的一种。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荼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发现:第二人称代词在对称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传承“优胜劣汰”及语言内部发展等原因,从古到今,用来表达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数目呈递减趋势,最后定位于第二人称代词“你”。  相似文献   

6.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7.
就有关《盐铁论》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进行研究 ,借以管窥从上古到中古过渡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发展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人称代词共有三身,其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我”,而且功能也最健全.第二人称代词仅有汝(女)和“尔”两个,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的功能都不健全.《孟子》中使用于谦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有称代的功能,但均非代词.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nín)"含有敬意,是一种礼貌的称呼。在古代汉语中,礼貌的称呼规定很严格,称呼用语要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第一人称常用谦称,第二、第三人称用敬称。  相似文献   

10.
《楚辞章句》和《孟子章句》都是具有相当口语性的著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东汉时期的语言。代词是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词类,我们以这两部著作为语料,试图了解人称代词在东汉的发展状况。我们发现,至少从东汉开始,人称代词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趋同与集中趋势;第一人称代词集中于"我",第二人称代词集中于"汝"。  相似文献   

11.
由于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伊"的第二人称用法,实际上是中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尔"的音变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从《西厢记》中的人称代词,归纳出它的人称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用"我"、"俺"、"喒"、"咱",第二人称用"你"、"您",第三人称用"他"。"我"和"俺"对立主要体现在作不同的句子成分。"您"字已经出现了单数的用法,但是还没有完成表敬称这一转变。元代北方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只有一个"他","们"字在书中用得极少。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是一部通俗小说,采用的语言几乎全是白话.小说中运用的白话在词汇、语法、语义等各方面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本文将着重论述<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以及敬称、谦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宣和遗事》中的例子为例,对第二人称代词"你"、"你家"、"您"、"若"、"相"、"其"做分析,说明它们的用法,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阅读古籍。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本来第一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咱们")指的是说话的人,第二人称代词(如"你,您,你们")指的是听话的人,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它,他们")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而在人们的实际交际和行文遣词中,有时人称代词出现异化,就像为我们所熟知的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活用一样,现代汉语中也有人称代词的活用,即异化现象,且有特别的表情达意的效用。下面按人称分类略作例说。  相似文献   

16.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是一部通俗小说 ,采用的语言几乎全是白话。小说中运用的白话在词汇、语法、语义等各方面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本文将着重论述《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以及敬称、谦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日语的第二人称代词非常特殊,它在日语实际语用中与中文的第二人称代词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本文分析了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特殊性、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情况、日语第二人称的隐含用法,从语用的角度来阐述了教学中对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教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称代词是表示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多用来代替人的名称,是体词性代词。分为表示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表示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和表示他称的第三人称代词。运用人称代词,可避免某些表示人物姓名的词语重复出现,使行又更为简炼。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除了可使表达更为凝炼的功能外,还可以表达鲜明的感情色彩。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若”、“乃”、“而”,这些词或褒扬赞美,或贬抑轻慢,体现了人物不同的褒贬爱憎。本文将就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渊源发展,谈谈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一、无明确感…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数量多,但并不像汉语第二人称代词那样男女老少、何时何地皆可使用,而是在使用的场合和范围上都受到种种限制。这不仅与它的形成历史有关,也与日本的社会文化有关。从人称代词的形成来看,历史较短且变换频繁,致使它难以把握;从社会文化来看,由于各个方面存在的上下等级观念,使得日本人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来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以准确地把握与他人的距离,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解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特点及其内涵,本文以与汉语第二人称进行比较的视角,从日语第二人称的使用特征、历史演变和形成、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