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博士教育功能的认识,是博士教育活动过程,乃至整个博士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鉴于博士教育在推动知识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各行各业对博士需求的增加和博士就业的多元化趋势,我国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坚持以学术本位的研究型博士生培养为根本方向,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博士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简要概述法国校企联合培养博士项目(CIFRE)概况,然后基于法国职业资格调研中心和其他机构的调查数据,从失业率、工作性质、工作报酬、就业单位规模以及工作满意度等五个维度分析CIFRE博士生就业质量,指出CIFRE项目可以有效减少博士失业率,促进博士在企业就业,并提高博士的工作满意度.针对我国博士生就业的现状,提出法国CIFRE项目在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有益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城市生活成本的上涨,地点选择对博士就业的影响愈发重要。基于28名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的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博士毕业生理想中就业地点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有利于实现职业期望、能够保障生活质量、便于承担家庭责任、有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就业地点对博士毕业生而言是一个承载着多重功能的“集合体”。多数受访者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都经历过权衡抉择的过程,尤其需协调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以及职业发展和城市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地点选择与职业期望存在冲突的情况下,部分博士毕业生放弃了原本的职业期望。而无论选择在何处就业,博士毕业生都会主动建构起就业地点对整个未来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博士毕业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生力军,也是企业研发的重要力量。基于2016年中国13所高校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对他们到企业就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意愿和实际比例均不高。对于理工农学科背景的博士生而言,男性和在读期间获得过专利的博士生更倾向于去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博士在读期间学术发表数量更低。此外,到企业就业的博士从事研发工作的比例较低。与到其他部门就业的博士相比,到企业就业的博士认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比例显著更低。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博士到企业就业。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的博士就业难问题,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检讨了日本各界的应对措施,指出日本通过产学官的合作来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博士人才、促进更多的博士人才进入企业、拓宽博士职业发展途径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博士毕业生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促进博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近年来博士毕业生高质量求职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博士生求职的现状和特点,探究促进博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举措,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就业出现了不同于70年代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就职于非学术性机构的博士人数显著上升;其次,博士就业的流动性下降;第三,对博士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使部分博士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最后,留美学生角逐美国国内博士就业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针对博士就业新趋向所反映的问题,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不少对策,力图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为我国的博士就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研究型博士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的博士生教育大国中,博士到学术界之外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工程科学领域尤为明显。博士就业的多元化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博士研究生教育与传统上学术职业之间的联系正在逐渐解耦。虽然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但研究型博士的授予规模在2012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规模的急剧扩张之后,到高校、科研院所之外就业的博士比例也逐渐增高。这些趋势对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世界各国也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如稳定博士规模、培养可迁移的技能、跟踪博士就业状况,等等。  相似文献   

12.
德国是世界上培养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博士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尽管定位于学术型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但由于学术职位有限,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幸存者”成为讲席教授。所幸德国的经济领域为博士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博士学位成为学术领域外就业市场的“通行证”,确保了博士的稳定就业,降低了博士选择学术职业可能承担的风险。高竞争与高参与的学术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加剧了博士的学术就业难度,却保证了德国学术职业体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3.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博士生教育大国.这缓解了我国高层次研究与开发人才的不足,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本含量,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此同时,博士生就业出现了难满意就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失衡、个别专业形成买方市场和薪酬明显下降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扩招过程中的博士生就业问题,关注博士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就业出现了不同于70年代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就职于非学术性机构的博士人数显著上升;其次,博士就业的流动性下降;第三,对博士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使部分博士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最后,留美学生角逐美国国内博士就业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针对博士就业新趋向所反映的问题,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不少对策,力图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为我国的博士就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校教师简历数据,以97134条国内博士学位授权院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从博士来源看,各地区博士中本地区籍贯学生占比最高,各地区学生均倾向于在本地区读博;从博士就业去向看,各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特征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相对东部地区低,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问题;从博士就业区域差异来看,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相对更多;从博士就业地域分布趋势来看,在1996—2020年间,随时间推移,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趋势逐渐增强。在博士就业区域分布失衡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各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特征与差异的调查分析,重视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探索高层次人才良性流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某科研机构2008~2012年毕业的22405名理工科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对博士毕业生的质性访谈结果,重点研究了科研院所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况以及性别差异对博士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为:(1)性别差异对年终工作落实率的影响在博士层次上体现得不明显,女博士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单位是博士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性别差异会导致博士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出差异。(3)在毕业去向的类型上,超过15.1%的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性别因素会导致在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异。(4)博士生的求学地域将直接影响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培养单位的博士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超越象牙塔:澳大利亚博士就业期望的最新动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学中博士生注册入学人数与毕业生人数都在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在博士研究生就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倾向。本文根据澳大利亚有关部门对博士生所做的调查,对澳大利亚博士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变化进行了简述,并扼要分析了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后,联系博士就业的国际动向与趋势,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明确博士毕业生能力素质需求,有助于针对性完善博士培养机制和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基于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和雇主的跨国调查数据,分析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求及供需匹配状况,可以发现,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其他替代性职业,博士毕业生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口头沟通、写作、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项目管理等广泛的就业能力。然而,博士毕业生和雇主一致认为,现有的博士教育体系无法为毕业生充分提供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领导力、合作能力等,导致博士毕业生职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能力不足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创新需求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学术目标是博士教育的核心,但通用技能训练也应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博士毕业生的综合性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