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96-100
如何研究岭南文化是一个重要命题,从岭南各地的文化传承入手是一条较好的道路。肇庆七星岩碑刻书法,作为岭南尤其是肇庆的一种文化艺术资源,目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七星岩160多种版碑刻书法中,晚明时期岭南文化名流区大伦的"题诗"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区大伦所处时代背景及其"题诗"本身的书法表现力,我们认为:区书在个性上具备古朴雄强特质,在整体风格上追求个性宣泄、博大恣意,当属晚明变革书风中岭南书家的优秀代表。区大伦书法的艺术成就彰显了七星岩碑刻书法存在的文化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主要探讨书法学习中临摹问题,对临摹的认识,历代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看法,中择要列举有代表性的观点,侧重针对王铎等明清书家临书书作中存在与众不同的特征,寻绎其临书观念与实践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位“尚意”书家的性格为出发点,分析三位书家各自性格在其书法作品中的反映,进而总结“尚意”书风的特点,并简单介绍这种审美取向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书法在明代前期与中后期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前期书风理性唯美,书家艺术个性不彰;后期书风雄强浪漫,书家各逞其能张扬自我。本文借鏊相关文化理论启示,从文化视角探讨明代书法演化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5.
孙过庭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变易思想,在《书谱》的书家论中,从书家性格、心态、年龄与书风等三个层面,深入地分析了书法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而为盛唐书家张扬艺术个性,形成浪漫主义的书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篆、隶、楷、行、草各有其美学特征。书不通篆 ,无以成书家 ;书不通草 ,不可称书家  相似文献   

7.
遗民诗人群的出现是清初岭南文坛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形成受到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体包括岭南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移民文化、重诗的风气及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此外,岭南理学新派与经世思想的推动、遗民先贤生存智慧及本地结社文化之熏陶也是清初岭南遗民诗人群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书法作品历来讲究神采、气韵。南齐王僧虔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观点,一直被视为品评书法作品的标准。对于书家来说,要使其作品获得神采、气韵,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娴熟的书写基本功固不可少,但书外功夫尤为重要。所谓书外功夫是指用笔技法之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书家的人品、学问和阅历三个方面。 一、人品与书品的关系 中国古代书论中有“书如其人”的说法。认为书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书法通史,南宋陈思的《书小史》以收录书家众多、重视书家之间的传承关系、书家与书体之间的必然联系著称。并且在撰书时他将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融入其中,成就了一部史论结合的开创性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四川学者刘成圻在其论书著作《弄翰余渖》中肯定了碑派书家论书中的灼见,同时对其中的过激之论也大加批驳,较为公允地澄清了文字的时代风气、品评书法的标准、书学源流等书法史中许多关键的问题。其论书著作无疑给当时困惑的书学界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