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艺中把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型称为模特.数学中抽象函数的背后往往蕴涵着一个具体的原型函数,称之为模特函数.抽象函数可涉及函数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凹凸性等性质,能全面考查考生对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命题形式鲜活,  相似文献   

2.
<正> “上升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普通逻辑体系的构建遵循了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逻辑步骤,“上升法”也是指导普通逻辑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 “上升法”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从对象中抽取出来的各种抽象的规定再加以综合起来,以再现对象整体的一种逻辑方法。(注:这里指的抽象和具体是指理性阶段中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所谓思维的抽象,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一般属性和关系的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这种抽象思想和抽象规定是从复杂的整体中抛开其它一般属性和关系而抽象出来的。思维的具体是各种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所组成的完整思想,它再现了客观事物的整体。)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起点、中介和终点三个基本环节。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起点,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①它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②它是构成具体对象的基本单位;③它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对象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中介,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整个过程中,从上升起点到上升终点之间的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的中间环节。上升的中介具有三个特点:①抽象和具体的两重性。上  相似文献   

3.
1 一般化、特殊化的基本认识1.1 一般化和特殊化构成了数学抽象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郑毓信、梁贯成老师在《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一书第二章第二节“高层次数学思维的研究”第115页中指出,“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是认识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在数学的认识活动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具体地说,一般化和特殊化即就构成了数学抽象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1.1.1 “一般化”(generalization)也可称为“弱抽象”,指由原型中选取某一特征或侧面加以抽象,从而形成比原型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概念或理论,并使前者成为后者的特例.由现实原型出发去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显然就是一个弱抽象的过程;另外,除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以  相似文献   

4.
“原型”这一概念经荣格阐释后 ,具有了在人文学科上的广泛的适用性。根据他的论述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给“原型”定义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 ,是种族心灵的记忆和文化的遗留。它既在一个民族内心深处传承相袭 ,又以模式在一个民族文化中不断反复再现。“荣格说 ,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个过程等等。”母题 ,“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 ,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 ,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的线索。”它能够从各个具体的作品中分解出来 ,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 ,变为一个新的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 ,那…  相似文献   

5.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6.
单永军 《现代语文》2006,(1):117-118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当然这也是对古代文论中“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就诗歌来说,可以具体化为言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同一黄鹤楼,有着不同的风采,究竟是时间变幻,还是人世沧桑?让我们对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做一文本比较的解读。言语层:自然晓畅与精雕细刻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在诗歌中具体指文学言语的特点。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崔诗明白晓畅,自然顺口;而毛词则似乎有雕琢的…  相似文献   

7.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立足于人类原始经验 ,在整体上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历时态的演变规律 ,借助从作品中抽象出来的结构模式和原型 ,切入人类历史文化积淀中最本质、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真挚、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神之根 ,从而帮助我们抓住文学的本质。本文试图在勾勒弗莱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它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以期在分析中对之作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8.
“没有一部文学经典作品仅仅是由于它‘巧妙’或写得不错而流芳百世的。它必须有几分普遍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可能含有原型的成分。”①环境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可指社会环境(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即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的历史背景;它也可指具体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具体时间、场所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一般说来,环境的作用只是为人物活动提供恰当的背景。然而在托马斯·哈代的杰作《德伯家的苦丝》中,环境(本文主要指具体环境)并非“背景”或“点缀”而已,却与人物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由于哈代巧妙地…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学的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大众文学”这是当今文坛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 ,然而却是使用得最为含糊不清的概念之一。有人把大众文学称之为工业文学、消费文学、流行文学、商业文学、通俗文学、俗文学 ,不少人甚至把它与民间文学、市民文学、平民文学、群众文学等概念相互等同使用。笔者认为当代大众文学的大众是一个现代意义范畴的概念 ,它与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俗民(folk)概念截然不同 ,它不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平民百姓 ;也与政治学意义上的劳动人民、工农兵不一样 ,它不具备阶级性特征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的人”或“占人口大多数的人”…  相似文献   

10.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建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新层级,在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批判继承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家的“抽象上升到具体”思想,在唯物史观基点上重新构造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使之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上升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对这一方法的深入认识,有必要从文本入手对马克思构造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点、理论实质以及科学依据三个层面做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1.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雷雨》,认为是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激活,曹禺说《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以及他所描述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又指它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雷雨》不是杀父娶母原型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变体,经由置换之后,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有所增殖。  相似文献   

12.
试论美国文学中的“替罪羊”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替罪羊”模式是美国小说用于表达思想主题的极为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 ,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极少有人对此专述。这里选取四篇具有鲜明“替罪羊”模式特征的小说 ,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透视它们在利用“替罪羊”模式时所表现出不同的深层主题涵义 ,展示这四篇作品艺术魅力的另一面 ,并为读者解读美国其它包孕类似模式的小说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风骨"释义     
刘勰《心雕龙》中提倡的“风骨”,实际是指章的气和力量,是刘勰对当时的风的一种要求。当“风骨”被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而提倡时,它就成为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5.
“疾、病”二词尽管产生时代不同,但在“疾病、生病”义上却是一对同义词。古汉语界现在仍然还流行着“疾”轻“病”重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前人注释语的一种误解。通过对中土传统文献、训诂专著、医学文献、佛经文献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疾”和“病”并无轻重之别,“疾”不仅表小病,也可表重病;而“病”不仅表重病,亦可表小病。两词不仅散用无异,对文也无别。  相似文献   

16.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8.
对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千夫”一词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是指“敌人”,有人认为是古代武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综合考察“千夫”、“千夫指”两词的含义,可以得出结论:千夫,本指众人,在鲁迅诗中特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本意为被指责的人,在鲁迅诗中指敌人。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体育界对体育一词的翻译主要集中在sport、physical education、training等词汇,普遍认为sport主要用于竞技体育或大众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主要指的是学校体育,training主要是指体育训练。其中代表体育本质的词应属sport和phys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