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我国1997年刑法取消类推制度以来,刑法学界一改曾经的推崇,转而将"类推"视为"邪恶的幽灵"并施以最为坚决的抵制。这一转变符合制度要求,也是理论使然,但过程似乎过于仓促,以至于缺乏必要的思量。实际上,刑法适用中的"类推"具有三张面孔——作为漏洞补充方法的类推适用、作为解释方法的类推解释和作为法律推理模式的类推思维。前两者的确应予禁止,但后者作为刑法适用中的重要思维模式,事实上是不可能被禁止的。相反,从本质上看,实质解释论所倡导的扩大解释正是对类推思维的合理运用,允许扩张解释就得保留类推思维,而非一味禁止。  相似文献   

3.
类固定短语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自由短语而来,这是类固定短语的最主要来源;二是从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这一部分的类固定短语数量较少。类固定短语的生成,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方式,是自由短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类固定短语的另一种生成方式是仿造生成,这种方式是在语言使用者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语言使用者通过已有的结构式自觉类推、扩展生成新的类固定短语。类固定短语的类推,包括语例类推和格式类推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法存在漏洞和体系不完善之处,因而司法实务中要采取类推适用等方法加以补充。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务中,民法类推主要有法律规定的类推和法律转移的类推两种类型;而判例类推将是我国今后民法类推适用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田萍 《培训与研究》2006,23(5):34-35
隐喻是类推产生的心理机制,类推是隐喻在新词语产生和流传中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人们在认知上通过隐喻的方式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后,必然会把用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类推到与该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身上。“人间蒸发”是随着“蒸发"的使用范围扩大而产生的,它既突破了原来运用领域的单一性和专业性,又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变化显而易见.语言正遵循着不断简化的规律发展,新词不断涌现.同时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商业社会的残酷争的影响,人们易接受由旧词类推新词,赋旧词以新意的便捷方法,由此不仅词汇数量增加,词义愈加丰富,词的构成也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汉语中形成了一支独特的“x男”、“x女”词群,主要产生和运用于网络,现也已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平面及电视媒体中。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这类词语对当代社会用语具有较大的影响。据此以“X男”、“x女”为对象,分别从它们的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从而来探讨其迅速发展的动因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仿拟词语具有类型多样性、方式能产性、语义突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产生,必然会受语言规律的制约和深刻的时代背景、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一道类推数学题为出发点,简评了该题的特点及求解过程中遇到的几种问题,并以类推数学题为基础,探讨了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量词性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词性隐喻具有类推性的特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量词性隐喻,并具有类推性。因此在语言表达中,英汉语同样也存在相似的量词性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1.
类推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运用的规律,该机制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作者对俄语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的类推机制提出看法,通过具体的实例阐述了该机制在俄语教学中的运用,指出运用类推机制能够提高俄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拉伦茨在本书中意欲通过对法官的价值判断进行引导,从而很好的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限制法律上的恣意行为。价值判断需要从理论层面以及事实认定的过程中进行类型化的思考,之后在对这样的一个范围做出一个必要的修补,也就是之后提到的类推。从而形成完整的法律价值判断的类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相因生义或词义类推是重要的训诂学原理,对解释一些疑难的训诂学问题有重要价值。词义类推不仅在中古汉语中存在,在上古汉语中也早已存在。运用词义类推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解释古汉语一些特殊的词义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为灵活的一大要素,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类推"机制对词汇的的音节形式、语义演变以及构词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试从语音、语义、语法这三大角度,结合实例阐述"类推"机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促进汉语词汇向着丰富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从结构上类推 有些成语往往是由两个意思大致相同的并列短语组成的,因此,可从一个短语中的某一个字类推出另一短语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字.如"循规蹈矩"就是由"循规"和"蹈矩"两个短语构成,其中"循"、"蹈"是"依照、遵守"一类意思的"同类字",所以,由"蹈"就能推出的是"循",而不是"寻",否则,"寻"和"蹈"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致,整个词语的意思就令人费解.有些成语是由一个词分开说的,如由"奢侈"一词生出"穷奢极侈"的成语,而"侈"不能写成"耻";由"奸猾"一词引出"老奸巨猾"的成语,而"猾"不能写成"滑".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模式以历史人物的外在表现为切入点,以经验类推为主要方法,其逻辑前提是人类共同的人性结构。董仲舒在具体的合理性历史解释案例中忽略历史人物的个性,强调道德动因的合乎规范性,提供的仅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以“零X”族词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词语中的词族现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和意艾。并探讨了产生词族现象的社会、心理以压语言本身的原田和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马丁内的经济原则以及新语法学派的类推理论,分析了语言经济和类推机制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具体体现,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经济和类推机制作用下的产物,也是人类语言发展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简析比喻所反映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这种积极修辞格被人们广泛运用,它不仅是作家经常于写作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而且也是理论家阐释哲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是频繁地运用比喻手法表情达意.综观古今,修辞学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郝将比喻列为汉语的首选辞格.可见,比喻在我国传统修辞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汉民族同西方民族相比,虽然同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但深层观念上的根源却不相同.比喻这种表达方式,正是我国传统类推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类推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认知技能,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被普遍使用。本文从思维角度探讨在二语习得中类推使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其有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