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孙子兵法·谋攻》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是孙子对战争实践的总结,不仅为尔后战役证明其正确性,也为现代商战所证实:“知彼知己”,则“百战不殆”,反之,则“每战必败”。孔明巧摆“空城计”就是运用这种谋攻思想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孔明知汉中咽喉街亭失守,怕司马懿断其归路,急分兵遣将布置撤军。  相似文献   

2.
<正>战争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更系统、更复杂的艺术。如果说在经济、商业领域中,"商场即战场",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即战场":教师和学生是己方,思想品德知识及各种技能是敌方。作为统帅的教师,怎样率领全体学生,获取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成功呢?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谍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是思想品德教师  相似文献   

3.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一"无"各"意.句中的"一"应作"或"解."一胜一负"  相似文献   

4.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我们把这句话用在法制副校长的讲课上,也很适合。当前,相当部分法制副校长在讲课中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授课方式单调,讲授不生动;二是讲解"理"有余,"情"不足,学生无兴趣;三是工作缺乏计划性,  相似文献   

5.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些军事学原理,同样是教学论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学领域。“知彼知己”,就是既知书(教材),又知人(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不上无准备的课。 写作要构思,建筑要设计。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课前的构思和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来没有这样的教学记录:没有备好课,却能上好课。所以,对教学负责的教师,对自己有一条基本要求:决不上一堂没有准备好的课。 如果说,备课途径、备课效果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那么,备课态度就反映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备一节课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  相似文献   

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 学习时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所学内容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则必胜;只了解前者不了解后者,胜负各半;二者都不了解,不管是今天在校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会面临困境。 不知彼会导致对学习内容的盲信,对教师讲的内容不假思索,照单全收;对书上写的不作取舍,全部“拿来”。不考虑今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切唯书、唯师、唯上的思想会使思维“定势化”,作业解题“公式化”,生活风格“师型化”,个性特点“大众化”。主体性意识差,应急应变和…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班主任在刚接新班时,要静心观察,遇到难题得先忍耐,甚至作退让。当然,这并不代表班主任没有原则,不负责任。尤其是面对一些“犟”学生、“硬骨头”,则一定要摸清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退”可为自己的工作留有余地,以“退”为“进”,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孙子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相似文献   

8.
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历代都有许多精辟深湛的谋略思想和精妙绝伦的谋略实践,这些谋略思想与实践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等教育积极借鉴中国传统谋略文化,吸取其中优秀的谋略思想,借鉴其中成功的谋略方法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本文主要就现代高等教育对“知己知彼”和“反客为主”两种传统谋略思想的借鉴与应用略陈管见。一、知己知彼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谋略思想家孙子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知己知彼”既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兵者,机事也。机事不密,则害成,两国相交,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不知彼者败。”防间历来是兵家之大事,三军恃之而后动。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发动侵华战争,以实现其“大陆政策”的目标,很早就对中国进行了频繁的问谍活动,疯狂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情报。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继续在华活动,因此中国除了在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外,还展开  相似文献   

10.
<正>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而企业在竞争中,只有了解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了解了自己在竞争中的短板,才能及时改正,加速企业结构转型。企业如人,要做到"当每日三省吾身,君子处身于世,必怀抱重器也"。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如何贯彻党的精神要求是南航北方分公司团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新形势下,综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如何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思  相似文献   

11.
浅析孙子军事思想的人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是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它揭示了诸多战争的客观规律,不仅具有深邃的军事思想,而且还阐发出丰富的人思想。通过对孙子就战争冲突中人的生命、战争环境中人的地位、战略原则中人的价值以及战争进程中人的作用等问题的深刻认识之探讨,可以揭示出孙子以人为本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与市场营销策略李纪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头,正把千千万万个企业卷入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正在极力探求得胜之术,成功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场即战场,竞争如战争。我国古代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军事谋略,对广大企业...  相似文献   

13.
正释文:至若老姥(mǔ)遇题扇,初怨而后请[151];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152];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53]。"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154]。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155]!"  相似文献   

14.
在孙子的军事思想里,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军事实力。孙子系统地提出了分析、建设和运用军事实力的一套完整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人们也开始注意竞争优势的营造和使用,突出的表现一个是波特的竞争理论,一个是普拉哈拉德等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就孙子的战争实力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论进行分析,揭示孙子实力取胜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子革新进步的军事思想与当代军事变革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孙子的创新精神对于当代军事变革中的重大问题都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这里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借鉴“重势”、“任势”的宏观思维,认清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自觉投入变革实践;借鉴“以道为首”、“以人为本”的战争理念,正确认识战争主体,把抓“固本”作为首务;借鉴“兵家之胜,不可先传”的革新精神,解放思想,确立与军事变革相适应的新思维新观念;借鉴“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的开拓精神,推动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为军事变革提供理论牵引和支持;借鉴“率然一体”、“吴越同舟”的整体观念,正确认识战争活动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确立战略谋划在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企业为争夺销售区域或顾客的竞争,就如同兵战一样,属于残酷对抗的博奕活动。在复杂、多变的博奕环境背景下,不论是军事组织,抑或是企业组织,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即如何捕捉机会,转化风险,进而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想在这种博奕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精通指导博奕行为的理论。军事谋略就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在竞争中取胜的思想、原则、手段和方法。一、知彼知己未战先算1.知己市场竞争中的“知己”,主要是指企业对自身综合实力的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竞争能力、销售增长率或产品所处寿命周期的…  相似文献   

17.
《谋政》:“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和不少书上都注成:“意思是胜负各半”。此处的“一”不是数词。在“不知彼而知己”这个条件下,胜和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只存有或然性、偶然性而已。查《辞海》“一”词条第十三义项的解释是:或。所用的例句恰巧就正是这一句。在先秦著作里,“一”常作“或”解:  相似文献   

18.
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至今仍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们各自理论体系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分析二者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战争态度、战争指导思想、用兵策略、治军之道、作战方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二者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与孙子的军事哲学本质上都是"道论",以"道论"展开的老、孙军事哲学之异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诠释了老、孙对于战争立场、战争谋略、战争指向的把握、运用和省察,其军事哲学对后世形成的慎战、尚谋、全胜的军事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物不知数”与分解迭加策略晨光《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之一,大概成书于公元400年以前。《孙子算经》卷下第26题是闻名中外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现有一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