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相似文献   

2.
在《守财奴》一文中,作者除了直接称葛朗台为“葛朗台”外,还将其称作“老头儿”“箍桶匠”“守财奴”“老家伙”“老箍桶匠”等。作者如此多次变换人物称谓,绝不是无意为之,而是隐含着特定意义的。一、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怎么样?”葛·朗··台冷笑着,静静地说。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葛朗台,是对人物的一般性的称谓,但小说中的情境是亲生父亲面对着在绝望中挣扎的、被逼拼命的自己唯一的女儿。这个父亲没有一丝的亲情,在女儿生死关头,先“把刀子对着梳妆匣”——依然准备撬…  相似文献   

3.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  相似文献   

4.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那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节选人高三册的《守财奴》中,作者点染了葛朗台这个艺术形象。“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相似文献   

5.
《守财奴》这篇小说的第二部分,是刻画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典型形象的最深刻部分。它通过两件事的描述,撕下了蒙在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赤裸裸地揭露了那个社会在夫妻之间、父女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第一件事写葛朗台假惺惺地给妻子看病,第二件事写葛朗台哄骗女儿在文书上签字,放弃对财产的继承权。令学生不能理解的是:对妻子一贯冷酷无情的葛朗台,为什么这时候要请医生给妻子治病?妻子死后,为什么哄骗女儿在文书上签  相似文献   

6.
“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守财奴》第一段,高中语文第三册)这段话两次用了“执着”词,但是都写错了,正确的写法是“执著”.“执著”原是佛教用 语,指专注于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这些年来,人们也多用它来表现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但写错的比较多.“执著”是音译  相似文献   

7.
姚娟 《学语文》2005,(3):13-13
《守财奴》节选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文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长廊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他生活节俭,对家人苛刻,除了占有金钱,他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更令人快乐的事。为了钱,他可以逼走因破产而前来投奔的侄子。对妻子进行精神折磨,直到其死亡。剥夺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乃至一生的幸福。他临终前最后一个动作是  相似文献   

8.
丁一景同学问:《守财奴》的末句“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是守财奴的宗教”该怎么理解? 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宗教思想。读过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都知道,《外省的爱情》一章就写到,葛朗台虽然是个基督徒,但他不相信基督教的什么教义,对祷告不感兴趣,连基督教义的核心“对来世的信仰”也置之不顾。凡是守财奴都只相信“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金子,葛朗台自私、贪婪、狡诈、不惜一切代价。他不相信死会降到他的头  相似文献   

9.
付红艳 《阅读与鉴赏》2010,(1):39-39,28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章《家庭的苦难》。葛朗台以其对金子的狂热占有欲而作为“吝啬鬼”形象位列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让后人去揣摩、去思考。然而。我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很多为我所忽视的问题——葛朗台太太.  相似文献   

10.
一、理性认识与直觉反应的对比文章开头葛朗台边检视庄园里的葡萄藤,边打定主意,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到死都能“抓着几百万家财的大权”,因为妻子一死他便要放手一部分财产给女儿。他决定与女儿“讲和”,是他理性思考的结果。但当他回到家,轻手蹑脚上楼后,看到妻子、女儿正捧着查理寄存的精美梳妆匣在把玩、咂摸,便把原先的“理性认识”抛到了九霄云外。源于对金子的痴情与执著,葛朗台露出了“本来面目”。他的直觉反应是“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而当“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时,葛朗台又“…  相似文献   

11.
课文摘要(故事节选自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主要描写了葛朗台老头,一个发“国难财”的暴发户,因为自己的贪婪、吝啬、拜金,断送了女儿欧也妮一生的幸福。) 那时葛朗台刚刚跨入第七十六个年头。两年以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人一切年深月久的痴情与癖好一样。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怎么!要对女儿报告财产的数目,把动产不动产一古脑儿登记起来拍卖?……“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他在庄园里检视着葡萄藤,高声对自己说。  相似文献   

12.
感受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二.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  相似文献   

13.
一、精导。实践表明,敦学中,如果教师能吃透教材,摸透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重点讲,抓住难点导,删繁就简,云芜存菁,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我每教一篇课文,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中的闪光之点、传神之笔、症结之处,大胆讲,大胆导,在“精”字上下功夫。我在分析《守财奴》中的人物葛朗台时,没有概念化地给他贴政治标签,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葛朗台一系列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描写,去理解这个守财奴的典型形象。学生在“抢金梳妆匣”、“骗女儿财产的继承权”、“病危守密室”、“临终抓金十字架”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上《守财奴》一课,在认真分析了葛朗台心理畸变的原因、时代特点、社会因素和阶级本质后,他又从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葛朗台曾经当过箍桶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尽管囤积居奇使他发了家,但跟那些继承万贯家财的纨(?)子弟毕竟不同。正因为如此,葛朗台才最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珍惜财富。因此他的贪婪吝啬乃至对金子的狂热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理解的。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结果,葛朗台变得不像先前那么面目可憎了,作为一个有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反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之憾。窃以为,“金子”乃“瞪”之所及,而非眼睛之色。首先,正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那镶金的梳妆匣才会像磁石一样死死吸住他…  相似文献   

16.
谁都知道葛朗台是“守财奴”,在教《守财奴》时,我偏要在这无疑处激疑:葛朗台是比较“大方”“慈祥”的,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果然,同学们当即哗然)我装作没听见,继续我的“高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据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  相似文献   

18.
赵群 《文学教育(上)》2008,(16):126-127
我在教授《守财奴》课后练习第一题时(“有人说,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是可恶的;又有人说,葛朗台做了一辈子金钱的奴隶,是可悲的。对此,你怎么看?”),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体现出市场经济发达、开放的特区孩子们的独到视角。作为同为市场经济环境中产生的人物,欧也妮·葛朗台这一先前备受诟病的人物形象现在得到了学生较多的同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20.
新编高语三册(必修本)《守财奴》葛朗台诱骗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是到第一年年终,老箍桶匠庄严地许给女儿的一百法郎月费,连一个子儿都没有给。欧也妮说笑之间提到的时候,他不由得脸上一红,奔进密室,把他从侄儿那里廉价买来的金首饰,捧了三分之一下来。”对于这个“脸上一红”的细节描写,学生们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人认为,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是一个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金钱狂,这样的形象在作品里是一锤定音、各面聚焦的。难道说,他会因为年终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