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海峰 《天中学刊》2012,27(4):101-104
中华母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嫘祖为中华人文之母,中华母亲节应以嫘祖为母体。嫘祖文化具有丝绸文化、服饰文化、科技文化、婚姻文化、旅游文化、母爱文化等丰富内涵,而中华母亲文化则是以母亲为主体、以慈爱为核心的中国女性根文化。新时期应大力加强嫘祖与中华母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作家以流散作家美国视角,用母语文化来审视中国文化,界定了她独特的叙事者角度。该书勾勒出的中国形象,说明当善意的西方观察者用眼睛过滤所见所闻后,捕捉到的多是与自己母体文化形成反差的成分。通过分析作品去发现哪些中国元素先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从而看出中国文化是怎样一步步被西方世界所了解的,进而反映出中国文化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毕文静 《文教资料》2013,(25):21-22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加深,外语研究者的使命日益变为向世界说明中国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异质文化中的本国形象表达在此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青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美国文学中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文化中国”形象进行剖析,从超验主义对中国的哲理化、新诗运动对中国的诗意化和现代戏剧对中国的唯美化等方面加以说明,以期对研究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与莫言在《爸爸爸》和《丰乳肥臀》中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找回,而且共同塑造了鲜明的“母亲”形象。但两位母亲形象却迥然不同。对比分析二者在生存境遇与生命态度两方面呈现出的相异特征,探究“母亲”形象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韩少功与莫言在相异的“母亲”形象塑造中实现着对寻根文化主题的殊途同归,从而可增进对作家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7.
美国土著女性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在其小说《仪典》中,将个体创伤经历与民族文化创伤相结合,表达出以印第安传统文化叙事与讲述来治愈文化创伤的意图。在作者看来,首先,个体创伤经历与民族文化创伤是不可分割的;其次,讲述在构建印第安文化身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后,有关死亡的讲述能够实现对个体创伤困境的超越。个体创伤的治愈最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建构,对于民族文化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女勇士》对“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与之相比,在华裔作品中。”花木兰”形象虽然同样被作者重构,但它们呈现的是华裔作家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所作的文化协调和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者对酒店文化诉求的不断提高,现代酒店业在装饰设计中正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将饭店打造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旅居空间,让中国文化与当今酒店功能完美结合起来。这给现代饭店的装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装饰设计不能简单模仿,应当运用中国文化以塑造酒店形象,弘扬中国文化与满足宾客审美及心理需要;要通过深刻理解酒店主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作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后,选择恰当的细化文化元素来表达主题;同时酒店采用的所有细化文化元素要彼此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营造出契合主题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唐诗宋词所以能够臻于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 在一定意义上讲,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最为精美的形式表现了某些传统文化的母体, 如有的诗词侧重于表现悲剧意识的觉醒与对精神家园的追询, 有的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间的张力, 有的则更多地彰显出民族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多元一体 共铸和谐——论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灵魂。”一个真正持久稳定的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文化。新疆建设和谐社会,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是核心、是灵魂。但针对宗教是否是文化,新疆的多元文化是否是和谐的这两个问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拟从解决这两个问题出发阐述新疆多元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亨延顿的“明冲突论”或许具有某些审视当前国际关系的理论价值,但他将“儒教明”列入冲突的源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不会构成作为宗教冲突的化因素;儒家化是一个开放的化体系,它是由多种化集合融通而成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强烈的“化民族主义”,但随着中国未来的强盛,这种阻碍中外化正常交往的思潮即将消亡,不会成为“明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智力资源与民族生存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西南地区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造成了民族智力资源的差异性和特定的适应性。智力资源是民族创新力和适应性生存的基础,教育文化应把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民族教育文化理论建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民族文化进入课程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Abstract:
Intelligence resourc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natural,humanistic and biological environments for the survival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The coexistence of diverse culture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results in different ethnic intelligence resources and their adaptability.Intelligence resources form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for survival,so,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resources of ethnic group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To realize this goal,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made in aspects of theory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or ethnic group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s,education for teachers of multi-cultures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into courses.  相似文献   

15.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使武术理论和技法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传统哲学色彩.从中华武术各种技术体系不同运动方法的形成,到各门各派不同拳理的产生和完善,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哲学观的巨大影响力,即借助哲理来阐述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来规范拳技.而中华武术“心动形随“的演练意境也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运动的先行者,美国作家赛珍珠终生都在不懈地引导人们关注妇女的生存状态,聆听她们的诉求。在华生活近40年的经历更使赛珍珠对男权文化下的中国妇女命运始终保持敏感。赛珍珠笔下的妇女群像不仅折射出一位异邦客眼中的中国式母亲,也承载了丰富内涵的母性文化特征。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母亲形象,赛珍珠以独特的跨文化视野写实地反映出中国女性在旧制度下的生存特性,颂扬了中国普通女性身上所具有的超凡品质,客观地呈现了她们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语境。这一创作宗旨也同时体现了赛珍珠超前的女性主义立场和毕生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英汉化关于“谦虚”的语用策略有很大差异。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试基本上不能接受汉语“自贬”和“推让”的谦虚策略,汉语受试会根据相对权势和社交距离的变化实施不同的谦虚语用策略;英语受试并不能根据场合实施这种中国式的谦虚语用策略,以汉语为母语的受试也没有完全接受传统中国式的谦虚策略。  相似文献   

18.
幼儿美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呈现开放性和发展性特点,本着"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探索一条将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因整体课程相结合途径,统整幼儿因、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与民间艺术、经典艺术、视觉文化对话,通过与多元艺术的对话,引导幼儿关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使他们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是盛行于晚清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在其发展演变的晚清时期,这种文化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阶段性特征的系统梳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这种文化观本身的认识,同时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不无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玛格里特·杜拉斯作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她作品中的“情人”故事一如她多彩的情爱生活,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在法国,她的作品因其形式的现代化和内容的边缘化(异国故事)却较少引起读者的重视,也少有评论界的深入研究;就国内研究现状看,基本把她的小说定位于正统小说的边缘地带。这一现象与同样是涉性的法国作家的昆德拉的研究情形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的探讨受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他者”形象认知中文化想象理论的启示,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关系,并试图以此对“杜拉斯热”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一种泛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