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倡导并推行新闻散文化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新闻写作要多从文学写作中吸取营养,借鉴文学写作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新闻事实不仅更加可信,而且更加可读、可亲……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必然‘行之不远’。"  相似文献   

2.
《记者摇篮》是辽宁日报新闻研宄所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物.它以‘传播新闻信息、培养写作人才’为宗旨,辟有‘新闻研究’、‘新闻自学辅导’、‘好稿评介’、‘记者生活’、‘通讯员园地’、‘编辑手记’、‘新闻采访漫笔’、‘写作体会’、‘环球新闻界’、‘报海拾遗’、‘写作指导’、‘范文分析’、‘文苑探奇’、‘应用文写作’、‘广播与电视’、‘体坛通讯’、‘天涯海角’、‘古往今来’、‘文萃’、‘答读者问’、‘编读往来’、‘知识园地’、‘名家轶事’、‘城市风光’、‘祝您健康’等栏目. 《记者摇篮》以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讯员、新闻写作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兼顾  相似文献   

3.
一点建议     
编辑部同志: 我是贵刊的热心读者之一,贵刊的‘采写体会’,‘读者信箱’,‘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影评漫笔’‘写作杂谈’,‘应用文写作’等栏目办得很好,使我获得了不少知识.我想,学习新闻写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适应社会新闻写作的需要.所以建议贵刊  相似文献   

4.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则贯穿于万事万物之间,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那么,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闻,要达到“臻于上乘”的境界,记者不仅应该学习一点辩证法,而且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指导采访和写作。列宁说过:“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象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  相似文献   

6.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工作角度’与‘新闻角度’的分界在于新闻能不能引起共同普遍的兴趣。这种区分,主要在于它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新闻角度’在于满足‘客’方(读者),‘工作角度’在于满足‘主’方(被报道者)。  相似文献   

7.
本刊第三期登载了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许都黄花香》一书写的序言.序言中说:“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许都黄花香》由是而名.”“把昨日‘黄花’精选出来,本已达到目的,但书的编者却不辞案牍之苦,又对每篇作品进行评析,为基层通讯员引路、服务”云云. 杂志发行以后,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部的凌大同志来信纠谬,指出“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并且引经据典,指出它的出处是苏轼《九日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从我第一次看到《新闻知识》后,我就喜欢上她了。‘通讯员经验谈’、‘业务研究’等专栏给了我这个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君子不夺人之美’。可是,总有一些战友‘明目张胆’地常和我争抢我的‘老师’——《新闻知识》。因为我是靠《新闻知识》‘起家’的,初学写作时,我怎么也摸不着门道,有时因写一篇小稿‘山穷水尽’  相似文献   

10.
博览     
综合消息的‘三偏’新闻改革中,‘综合性新闻’的改进要差些,老一套的、读者看后不明所以的,多半出自这一类稿件。有三种‘偏向’值得注意: 一、偏多。报纸的新闻宣传讲究‘典型宜多,综合宜少’,目前版面情形常常相反。大事大综合,小事小综合,无事硬综合,事件本身讲得不透,枝节面面俱到。只要有了观点,找上点事例就发新闻。报道中心工作,也习惯于靠‘综合性新闻’轰开局面。  相似文献   

11.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承认“记者采写的许多新闻事实,不见得都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取得的,往往是从当事人和知情人口中获取的”,但却不承认这里有想象的参与,断言“记者据人们的追忆而写,还需运用什么‘想象力’呢?”这种观点割裂了记者思维和写作的辩证统一过程,把记者的劳动理解得简单化了。既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新闻中再造想象的规律,而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又离不开它,那么,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提醒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而应当有所节制,有所限制,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承认“记者采写的许多新闻事实,不见得都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取得的,往往是从当事人和知情人口中获取的”,但却不承歆这里有想象的参与,断言“记者据人们的追忆而写,还需运用什么‘想象力’呢?”这种观点割裂了记者思维和写作的辩证统一过程,把记者的劳动理解得简单化了。既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新闻中再造想象的规律,而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又离不开它,那么,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提醒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而应当有所节制,有所限制,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封读黄来信,上面写道:“‘编辑同志,不少老师给我们上新闻课时,都讲到写消息要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认为这是消息写作的‘金科玉律’.但我们平时写消息时,‘倒金字塔’结构却采用得很少,为此我感到很困惑,是‘倒金字塔’结构不适合军报的新闻文体呢,还是消息写作有更好的结构斤式?希望您能给予回答。”’接到这封读者来信后,我也困惑了一段时间。不可否认,‘“倒金字塔”结构确实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很好的结构方式,它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最有趣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能紧紧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把文章看下…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16.
现场短新闻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场感强,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而增强现场感,就要精心展示意境。意境,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门外集》中对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他认为“‘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就可窥破‘意境’形成的秘密。”新闻作品中的意境,指记者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描写,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广阔的艺术境界。它实际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要注意文彩”的呼声持续了多年,而迄今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干瘪的八股文字还是处处可见,问题究竟在哪里呢?记得老作家丁玲说过:“艺术也需要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韵味。”新闻作品虽然不同于文艺创作,但是,新闻作品也同样需要文彩,可读性。有些新闻,可读性差,恐怕就在于写得“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的缘故。我这样说,不是提倡新闻可以虚假,不要真实,而是指新闻也要  相似文献   

18.
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199年7月1日播发)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场面,并给予形象再现。如文中写的:“在濛濛的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月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界对于大特写文体的界定,至今没有定论。有专家学者将其定为大篇幅的特写,一笔带过。比如蓝鸿文在《绚丽多姿的新闻新样式——三中全会20周年新闻写作回眸》中谈到"新闻大特写"时,只是说:"特写前冠以‘大’字,大概是相对‘小’而言。"1有的侧重其特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张焱认为:"‘大特写’是运用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具有明显深度报道特征的一类通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曾是我国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今年初,郑保卫同志在一篇题为《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见《新闻知识》1991年第1期)文章中这么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交叉论”呢?保卫同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闻与宣传既不是完全等同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与‘纯宣传’,又有相交叉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