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在基于绩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分析了企业培训中学习与绩效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并针对这个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对各个部分展开论述,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学习与绩效整合模型,以及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院  庞永婷 《成人教育》2021,41(3):77-85
企业职工培训对于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乃至推进我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对企业一线员工培训进行实证探究.在对宁波市企业一线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开展数据调查的基础上,着重从培训的发起、内容和形式、效果及评价、阻碍因素及期望等方面分析宁波市企业培训的现状及特点,进而发现其在培训组织实施、员工终身职业发展、企业培训考核与评估等方面存在问题.基于此,对宁波市企业培训提出研究建议:加强培训需求分析,改进企业培训的制度设计;加强以员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培训;改善企业培训评估方式,形成"企业组织—员工参加—绩效反馈—改进培训"的闭环模式.  相似文献   

3.
杨院  庞永婷 《成人教育》2021,41(3):77-85
企业职工培训对于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乃至推进我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对企业一线员工培训进行实证探究.在对宁波市企业一线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开展数据调查的基础上,着重从培训的发起、内容和形式、效果及评价、阻碍因素及期望等方面分析宁波市企业培训的现状及特点,进而发现其在培训组织实施、员工终身职业发展、企业培训考核与评估等方面存在问题.基于此,对宁波市企业培训提出研究建议:加强培训需求分析,改进企业培训的制度设计;加强以员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培训;改善企业培训评估方式,形成"企业组织—员工参加—绩效反馈—改进培训"的闭环模式.  相似文献   

4.
企业培训过程中,在教学分析阶段应强调"任务-绩效"过程图的开发,根据适应性绩效创设培训情境.培训的教学过程经历积极概念的学习、学习的职务化与学习的组织化3个学习阶段,在知识概念学习阶段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在学习的职务化与组织化阶段以协作学习方式为主,以实现学习与绩效的完整整合.同时,培训过程要强调关系绩效内容.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和绩效技术并用于企业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概述了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关系,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并结合企业培训现状分析,提出将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并用于企业培训,同时分析两者结合的合理性,接着设计出两者并用于企业培训的模型,并时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对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并用于企业培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笔者希望能借本文对现今企业培训有所启示,同时能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集群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及政策导向等战略导向之间的关系及对集群绩效的影响机制,提出一个分析集群企业"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政策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浙江集群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集群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关系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政策导向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影响;企业家导向是影响集群企业绩效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家导向对市场导向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对政策导向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是在前人对教师培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采用系统方法和绩效分析方法来设计一个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培训教师整合能力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ID-EPSS)。文章基于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设计了适合教师培训的ID-EPSS的功能模型,同时对培训模型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各模块实现的技术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德国职业教育在新的《职业培训章程》中对培训过程进行了设置,明确了以"过程为导向"的培训目标,旨在使职业培训能更好地适应工业发展中注重工艺流程过程的需要,以及技术创新和机制改革的需要.新的章程明确了一般职业领域中的教育培训目标与任务,并要求各培训企业提供各自专业领域内的培训计划.本文对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培训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对教育培训者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李朝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338-338
在教学设计领域,加涅的教学论广受关注,在企业人才开发、教育实践中广为应用,许多教学设计模型都是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在企业培训中,需高度关注学习成果的应用,使所学内容转变为工作行为或思维决策过程,才能使学习助推企业绩效的达成。案例教学是企业培训常用学习形式,加涅的教学论有助于开发高质量、适用性强的工作案例,使教学案例实现事件情景化、内容结构化、教学严谨化。本文将对如何应用加涅教学论中的有关内容开展工作案例设计作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0.
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团队或个人的绩效,最终达到公司的商务目的,只有提高了绩效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但是影响绩效和学习的因素错综复杂,如何在培训中做到学习与绩效的整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是目前企业培训的教学设计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以提高绩效为目标,以公司的商务目标为导向企业培训体系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只有根据企业的商务目标,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由符合公司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商务目标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组织中心的框架和参考点,并且成为培训中所有行为的测量尺度。建立公司的商务…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优质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渐突显出来。文章分析了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介绍了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将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划分为指导性、内容性、过程性和环境性四类,提出了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要遵循系统化、立体化、生态性以及合用性和适用性原则,并对资源建设内容作了整体规划。最后阐述了资源建设的实施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师范生"同课异构"训练模式,以差异性的对比和反思为基础,以不同的课例呈现形式为研究载体,为师范生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文章探讨师范生教学能力自我诊断的意义和程序,通过对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自我诊断分析,提出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的自我诊断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其实并不能真实反映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之本质,作为一种非良构性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其原则化特征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研究试图表明,潜在于各种教学设计实践背后的共通基础其实是两类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教学设计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是从设计的视角对专家设计者的有效设计实践的一种原则性的概括与提炼,它可以从设计问题、解决方法和设计过程三个方面来高度凝炼出有效设计的基本准则。教学设计的教学原则则是从教学的视角对教学设计专家的潜在的教学原则进行总结。梅里尔的教学首要原则是目前在这个方面的最成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普遍重视教学有效性、关注教育质量的整体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教学设计原则的研究是颇具价值与深度的主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尽管教学设计原则是有效教学设计实践的必要条件,但从前者到后者的非充分性关系则显示,从教学设计新手成长为教学设计专家,仍是任重道远、颇为不易的过程,需要各种手段、方法的介入才能加快新手成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以教学设计理论ASSURE模式为指导,以参加循环经济远程培训的学生为实施对象,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按照ASSURE模式主要步骤框架的引导,从6个方面对构建远程培训环境进行理论指导和具体设计,力求"确保"在培训过程中教学媒体的整合与运用取得良好效果,并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形式和学习资源的价值和优势,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较为抽象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知识不易被学生领会和掌握,教学设计也就成为教师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从设计思路、设计内容和努力方向三个方面阐述了《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的思路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教师可确立以"对话哲学"教学观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新思路,从目标分解、情景创设、活动设计三个步骤开展基于问题情景(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目中无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The transfer of newly learned skills from a training situation to actual on-the-job performa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rain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is proces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nearly any training session. Based on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in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and corporate content areas, the following article presents a model for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newly learned skills from the training classroom to worksite implementation.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overall stages (pre-training, training, and post-training)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in each stage for use by trainers, managers, and other corporate professionals. While useful in a variety of settings, this model should prove particularly helpful to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and corporate trainers involved in developing i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mployees at all levels.  相似文献   

18.
Many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are calling for more authentically 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ists to address the complexity of the field's practice. Although many innovative method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nd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cluding case studies and applied experiences with collaborative groups, among others, the majority of teaching approaches are limited to the time constraints and format of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classroom sett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an alternative teaching approach that incorporates action learning principles along with authentic project‐based methods into the full‐tim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paper reviews action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highlights the commonalties between these principl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actice and teaching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in an authentic manner.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learning principles within a graduate program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described. Action learning principles may be applied to many content areas; however, the highly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this specific methodology 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greatly our preparation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complex work environments characteristic of thi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As a valuable component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skills, training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an action learning approach may have broad implications for both the prepar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ists.  相似文献   

19.
张忠远  王锋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0):149-152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尚存在系统性偏差,主要原因是由于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与需要的差距,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提出"教学设计贯穿实践性,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教学考核满足职业性"的项目化课程教改思路,能够有效提高高职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探究教育教学系统构造的技术过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包括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两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的历史进步表现为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术原理和技术效应件的进化。教学设计的整体原理至今仍为加涅的"教学—学习映射表",局部效应件的进化则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结果分类、教学策略制定等。在课程开发领域,至今尚未出现整体性的课程开发技术原理;虽然博比特、查特斯、加涅等人对活动设计、课程任务有过一些研究,但社会角色的分析技术、课程知识的组织、课程目标的分类等技术效应件也都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