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比的概念 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可以由两个同类量组成,如长与宽的比其结果一般表示两个同类量(或数)的倍数关系。比也可以由两个不同类量组成 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公里”,可以说路程每时间的比是100:2。这是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实际上,汽  相似文献   

2.
一、变“连串说明”为“自学自悟”以往在教学比的意义时 ,总是先说明在日常的工作和生产中 ,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然后 ,通过求红旗的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来说明比较长、宽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种表示方法 ,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或宽和长的比 ,引出同类量的比。紧接着又通过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 ,再说明也可以用它们的比来表示 ,从而引出不同类量的比。在上面的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一般采用一问一答式展开 ,虽然教师在这其中也作了启发引导 ,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显得教师“说”得多 ,出现“连串说明”。…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比的意义和性质讲比的意义,要使学生从例1中弄清长和宽的比是“长:宽”,宽和长的比是“宽:长”,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写颠倒。讲求比值,要使学生明确:(1)拿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这两个数的比值;(2)求两个单位相同的同类量的比,就等于求这两个量的数值的比;求两个单位不同的同类量的比,要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求它们的比值。不同类的量,不能求它们的  相似文献   

4.
在“比的意义”教学中,我总觉得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1.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中通常用“同类量的比”(长和宽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两个例子引出比的概念。在实际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发出指令、做出解释,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索的主动性。而且,在学生看来,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数相除,又何必去惹“比”这个麻烦呢?2.教学难以让学生自然导出比与除法的区别。在学生头脑中,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表示的当然也就是两个数相除。…  相似文献   

5.
一把6cm长的直尺,只要在1、4cm处设置二个刻度,就能用它一次量出1至6cm的任何一个整厘米长度.可证刻度个数不能少于2.事实上,首端0,末端6及两个刻度共4个数,所有的两个数的差(大数减小数)应表示出1至6的6个整数.4个数中取2个不同的数的差的个数为6.这就证明了刻度数至少为2.还可以证明;一把13cm的直尺,至少要刻上4个刻度(刻度少于4不行!),就可以用它一次量出1至13cm的任何一个整厘米长度.刻度可具体设置在1、2,6、10厘米处.这种“有刻度尺子问题”的一般情形是:在一把长为t(t∈N)cm的直尺上,最少要设多少个刻度,…  相似文献   

6.
比和比例的内容较多,也比较复杂,复习时,要注意辨析易混概念,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概念,灵活运用概念解答有关的问题。一、比的意义和性质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由定义可以看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相除关系,不是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相比的两个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当两个相比的数量是同类量时,所比较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数学是极好的载体。要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以“比和比例”的教学为例,浅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看法和做法。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师要让学生的思路以一个知识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地扩展开来,展开想象。由此,在“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两个同类量可以比,两个不同类量也可以比,可以有原来的比,也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比。通过“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对长和宽这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说明长和宽的比是…  相似文献   

8.
概念是思维的依据,讲清“比”的意义。是完成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比和比例》这一单元教学任务的关键。这一单元的六个小节,无不与“比”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例尺”、“按比例分配”都是比的概念的实际应用;比例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如果不能正确写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两个数的比,那末判断正反比例以及解比例应用题就都是一句空话。怎样讲清“比”的意义,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呢?谈以下几点体会:一、在除法的基础上,讲“比”的意义。教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两个实际问题,即由长方形的长和宽、一辆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相似文献   

9.
"比"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个数学定义用词简单:"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定义的内涵是:"两数相除",其外延有两种情况,即两种数量相除的两种情况:一是两个数量单位相同,即同类量相除的情况,如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二是两个数量单位不相同,即不同类量相除的情况,如"神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在实际生活生产中,人们也常用到"比",生活中所用的"比"一般只涉  相似文献   

10.
虽然“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比与小学生经常进行的两个数量的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前所学习的“比”是指“差比”和“倍比”,而现在所学习的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而两个数相除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即指同类量的比;二是相关联的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得到一个新量。  相似文献   

11.
数学第十册     
比和比例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中比的定义是广义的: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求比值用除法计算。教学时可以通过既有同类量,又有不同类量的实例引出比的定义。讲实例时,先说明它们要用除法计算,再指出“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使比的概念与除法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去年我教过这一部份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几点体会。一、抓住比的本质特征,全面阐述比的意义。比的实质就是两个数相除。教学时要抓住“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的本质特征,由两个同类量的比,推广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来闸明比的意义。同时还要注意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同类量相比时,单位必须相同,单位不同的不能直接写成比(如3公里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课本中,比的定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我们对这个定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教学此定义是很有益的。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此定义。一、定义的由来。这个定义是在两个量的比较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既包括同类量的比(如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又包括  相似文献   

14.
自测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3分):1.若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则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乘法交换律可表示为加法结合律可表示为,乘法结合律可表示为.乘法分配律可表示为2若用字母表示数,则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可表示为3.若梯形的上、下底分别为a、b,高为h,则其面积S一4.若三角形的底边为a,高为h.则其面积S=5.a、b两数的和与差的积是6.m、n两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的差的一半是7.若汽车行驶的速度是c(千米村),行驶的时间是t(小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二、列代数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4小时,从乙地回甲地又用了20分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1:摇根据已知条件,首先把20分钟换算成13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路程(60×34),加上从乙地回甲地行驶的路程(60×13),就等于这辆汽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列式为:60×34+60×13学生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还可以列式为:60×(34+13)课正要往下进行,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嘴里不停地小声喊到:“老师,老师!”此状表明他一定发现了“新大陆”。学生3:老师,…  相似文献   

16.
【第075题】比值能否用百分数表示?(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王琼芳老师供题) 【解答综述】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表示具体的数量。通常,可说甲数是乙数的75%,但不能说红彩带比黄彩带长0.75%米。比值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分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和不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表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如“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可以说成“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00%”;  相似文献   

17.
一、比的意义和性质。比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分数和百分数的运算以后进行学习的。比的意义从包含除法引出,比和包含除法都是表示两个数或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教学时可以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打乒乓球记比分入手,  相似文献   

18.
导入比。口算练习:①6是2的几倍?②2是6的几分之几?③12里是4里的几倍?④4里是12里的几分之几?在学生答问后教师指出: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可用整数表示,也可用分数表示。今天学习一种新的表示法,名称叫比。讲解教本第18页例1以后,要提问学生说出长与宽的关系:长是宽的1(1/2)倍,宽是长  相似文献   

19.
两数之比是从两量之比抽象出来的,但是不能把两数之比与两量之比等同起来。两数之比是表示两数相除。两量之比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同类量的比,表示各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二是不同类量的比,其结果产生了新量。同类量相比,只有当前后项的单位名称相同时,才能把两量之比转化为两数之比。倘若前后项单位名称不相同,倍数关系就不能显露出来。例如:某测绘员把长100米的实际距离,画在图纸上是2厘米。我们  相似文献   

20.
“比和比例”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概念较多,有的概念很易混淆。现就其中的几个概念辨析如下: 一、“比”和记分牌上的比课本中的“比”,实际上是对两个数量进行的比较。这两种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同类量的比表示它们的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