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异质文化背景中的受众对武术认知与认同是实现传播者价值期待的重要前提.针对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失真和文化误读等现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将武术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引入“文化折扣”的解释概念和解释视角.分析认为,武术跨文化传播中产生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编解码方式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传播渠道缺乏整合;传播内容未能突出重点等.针对原因提出词语置换;构建话语权力;整合传播途径以及确立重点传播内容等规避文化折扣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西方文化话语的时代,武术的发展偏离了其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不自觉状态下发生了异化现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全面审视武术异化现象。研究认为:当今武术异化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五个方面:武术文化异化即传承异化、技术异化、评价异化;武术人异化即身体形态异化、心理异化。站在“文化自觉”的立场上探讨武术异化体系,理清思绪,试图揭开阻碍武术发展的阴霾,期待引发学界对武术文化“自知之明”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武术动漫: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了武术动漫化呈现的重要意义。武术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挥动漫对于武术传播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了揭示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分析武术文化传承人的生存轨迹与文化传承态势,主要采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聚焦一位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对武术传承人个体存续状况的梳理揭示社会变迁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认为:在社会结构层面上传统社会“机械团结”的“单一”和“同质”特征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而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有机团结”分化了民众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武术文化正经历社会变迁下文化调适的震荡期,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是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创新的思维与开放的胸怀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生存理性与实践理性促使武术传承人与时俱进,在经历社会变迁后又陷入文化传承的焦虑与反思;现代媒介助力拳种实现了跨越区域和种族传播,传统武术“打练结合”实用价值的凸显促进了品牌符号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念、经济利益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三个核心层面,系统分析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培植武术的多元化发展;用商业体育的思维观念来推动武术文化更大范围传播;重视民间武术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认为:师徒传承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师生教学是竞技武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校武术是武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这两种教学方式所起的作用,有利于在我国武术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使中国武术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侠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武术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武侠文化的当代传承有助于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和武术传播的深入.本文从内涵阐释、产生与传承、价值与弊端方面,对近10年(2006-2015)武侠文化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认为当前武侠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武侠文史以文字为载体描绘出武侠文化的前世今生;武侠影视以其现代性特点促进了武侠文化传播;电子游戏以其独特形式成为宣传武侠文化的重要阵地.本研究旨在服务于武侠文化研究与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  相似文献   

9.
实现东盟区域优先,文化先行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术文化的东盟传播具有新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华人华侨的迁徙历史推动着武术文化在东盟传播的脉缘,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给武术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传播理念缺失、模式单一,文化差异仍是现阶段的发展困境。 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从技术“走出去”向文化“走进去”转向,树立“溯本与开新”的传播理念;以文化差异性为切入点,加强武术文化交流,树立“亲善共享”观念;传播模式从“游离性”的宣传到“整体性”传播;以“武术人”为纽带,落实中国面向东盟传播“三步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武术文化旅游进行了界定,认为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存在资源区域差异较大、缺乏深度开发、与其他文化资源没有形成良好对接、发展环境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应加强赛事品牌建设,强化区域协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以进一步推动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追忆历史,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述历史,以口述者的经验与学识讲述历史,让后人能从“人”的角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从而传承历史与其承载的文化。武术家口述史研究,聚焦武术家这一武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中国武术史补充口述历史史实,使武术史“见事更见人”,这是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关键路径。以新中国武术发展和个人经历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等步骤,访谈整理了武术家门惠丰教授的武术经历及其参与的武术史事,旨在推进新中国武术史研究与建设。内容包括:习武与授武之路、武术文化交流、创立东岳太极拳、武术继承与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武术现代化,进而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共存,人文精神的体现成为其适应现代化社会,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武术传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4.
摘要: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追忆历史,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述历史,以口述者的经验与学识讲述历史,让后人能从“人”的角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从而传承历史与其承载的文化。武术家口述史研究,聚焦武术家这一武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中国武术史补充口述历史史实,使武术史“见事更见人”,这是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关键路径。以新中国武术发展和个人经历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等步骤,访谈整理了武术家张山先生的武术经历及其参与的武术史事,旨在推进新中国武术史研究与建设。内容包括:国家级武术裁判员的产生、学校武术开展情况、武术外交工作、散打运动的试点、1980年武术座谈会和1982年武术工作会议、武术科研工作、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武术段位制、主编及参编武术教材、武术研究院成立、文革时期的武术、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竞技武术工作等。  相似文献   

15.
析传统武术的神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绵延不息。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武术给人们神秘感依然存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从传统武术的概念入手,对传统武术技术的神秘性、理论的传统性、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武术传媒因素对其影响的深刻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传统武术神秘性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发展传统武术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生态体育"、"和谐体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深入探究传统武术所蕴藏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思想,提出传统武术本质上是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性灵与肉体高度和谐统一的人,并为消解当今竞技体育凸显出的尖锐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发展趋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武术之所以不如竞赛武术普及,归根结底原因有二:一是其地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与投入不够;二是竞赛少,未达到有效传播,人们对它的了解不足。建议在发展竞赛武术的同时,增加传统武术的赛事,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并通过各种有效路径或办法,普及传统武术,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武术运动和民族传统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内容中重要的有机成分,而不再是过去狭义的“开德”。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社会里更加需要“武德”,但提高武德修养与思想政治,品德,纪委,法制及武术教育紧密相关,而不单一地存在于专门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应受到保护。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典型代表具有公共性,属于公共文化的范畴,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保护。同时必须认识到民间是传统武术保护的主体,因此要保护与资助传统武术传承人,扶持发展民间组织。要注重传统武术通过市场借助产业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活动,并警惕其中存在的弊端,采取有效措施来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