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悲剧史上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释了悲剧的理论,他对悲剧的情节似乎"情有独钟",将其列于悲剧六大元素之首。《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亦是著名的悲剧。本文将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对《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加以分析,试检验情节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悲剧即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就现实生活来说,悲剧是以生命换取正义和真理,因而最为震撼人心。就艺术形式来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锋塔的倒掉》),唤起人们对真、善、美事物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体现人类情感神圣的一面,强烈地激发美感。因而历来被艺术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视为崇高的艺术,美的艺术。悲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传统分类法,古代悲剧包括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伦理悲剧等;近代悲剧包括家庭悲剧、平凡…  相似文献   

3.
刘晨 《美育学刊》2020,11(2):F0002-F0002
1934年9月《美术生活》第6期“儿童专号”刊有一幅《小孩之梦》,此为陈抱一1925年3月所作,是其油画代表作之一。旁有所记:“陈抱一氏广东新会人。留学日本六七年。一九一四年入东京美术学校藤岛武二画室凡五年。民十年毕业归国。曾任神州女学美术专科主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西画主任,上海美专及上海各艺术学校教授等职。一九二九年创立‘晞阳美术院’于江湾画室;致力于自己研究之工作甚多。现任世界书局图画编辑。陈氏作画,技巧精熟,思考丰富;色彩与笔触极似法国印象派大家莫丽梭夫人Berthe Morizot。兹图《孩儿之梦》为陈氏十年前之作,一二八大战后获得之遗物,极为陈氏所珍贵云。”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冯梦龙《三言》中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其艺术魅力历来为人们所赞誉。女主人公杜十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征及作品深刻而又严肃的主题思想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5.
悲剧艺术是从审美角度讲的,它是指美学范畴的悲剧,即黑格尔所说的“悲剧性的艺术”。其悲剧性可以渗透到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影视艺术等各种门类的艺术中。如戏剧《哈姆雷特》、小说《水浒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柯勒惠支的版画《俘虏》、古代乐舞《国殇》、电视剧《渴望》等都是悲剧艺术。悲剧艺术以戏剧类型的悲剧为主而兼及其他门类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一、《拳经总歌》及其作者 《拳经总歌》初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拳谱,这是一首较古老的拳术歌诀。全文共七言二十二句,连篇题在内,合计158字。据武术史家唐豪先生(1897~1959)考证认为:这是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九世祖奏庭所作。顾留馨同志继唐豪之后,据国家体委所藏《陈氏家谱》及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所撰《陈氏家乘》(稿本),编列了“陈家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在40年代初提出“关中本位政策”,并明确认为这一政策在武则天之前仍保持并推行着。经过对《周书》和《隋书》等传主籍贯的分析,对陈氏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关中本位政策”在隋朝炀帝时就开始发生变化,到初唐特别是唐太宗时已不复存在。其根本原因,与山东地区在隋唐之际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张载哲学的本体理论有一个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只有对这一具体历程加以考察 ,才能真实地把握其理论的特质。张载哲学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 ,分别以《横渠易说》和《正蒙》为代表。其本体理论始于“太虚即气”论的初步探索 ,经历了“太极—太虚 (气 )”论和“太和—太虚 (气 )”论的建构发展阶段 ,形成较为成熟的本体宇宙论形态 ,确立了儒家人文主义天道观。  相似文献   

9.
诗人李贺被称为“鬼才”,就现存的资料看,最早可推至晚唐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叙》:“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这虽偏重于作品的评论,然而可谓鬼才论的滥觞。明确提出鬼才论是在宋初。钱易《南部新书》说:“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朝野遗事》引宋祁  相似文献   

10.
虽然至今《九歌》研究中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其“哀婉”风格是古今学者对其比较一致的评价。本文认为《九歌》还另有超越淡淡“哀伤”的浓重“悲剧”气质。笔者从“追求”到“幻灭”的情节架构模式、对生命价值的叹息以及神话本身的悲凉底色三个角度解读《九歌》中弥漫的“悲凉之音”。  相似文献   

11.
陈鹤琴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进行长期、连续的儿童发展教育的研究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的幼儿健康教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幼儿健康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拟就陈鹤琴关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作一尝试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学视角,依据文化分类学原理,以文化区“内核—外缘”二重构造论为理论支撑,运用文化比较学的方法对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日两国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开启于近代“西风东渐”的文化时空场域中,其文化类型、特质及内在调节机制是造成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殊异的影响因素,并且在时间、空间、主体性特征的三个维度上均出现“时间差”。在剖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进程的同时,寻求其转型路径与策略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从文献来看,真正发挥“内圣外王”之旨的主要还是儒家。“内圣外王”也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这种新道统论虽然有所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但亦有其现代的新意涵,民主与科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传统儒家道统论还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大都主张“内圣”开启“外王”,坚持“内圣”与“外王”的一致。熊十力虽对“内圣外王”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但仍然局限于此。“内圣开出外王”的命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概率几乎是零。其实,内圣与外王不一不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会得到改造。也就是说,不是“内圣”开出“外王”,而是在“外王”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以外王的事业功效充实心性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圆满的内圣人格。  相似文献   

15.
以认知语言学的“路径图式”为基础,对位移动词“至”、“到”、“达”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详细考察,揭示其表达大量的主观义的来源和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关于“南北”问题的探讨遍及乐、文、诗、词、书、画、曲等多个门类和领域。尽管不同门类艺术发展成熟次序不一,探讨“南北”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古人区分南北差异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风格,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词,概括南北艺术整体风貌,彰显南北审美特色。历经不同时代层累积聚,形成一系列的对立性“风格”范畴,体现出古人对艺术“南北”问题的深刻认知与多元思考。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角出发,借鉴比较学方法探究艺术的南北差异,尤其是不同门类艺术风格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当前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相似文献   

18.
论陈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亮在其词作中反复陈述的"经济之怀"、"经纶之意",便是渴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爱国情怀。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词人心目中有着一种难以消释的复仇报国的凝重情结。可悲的是,龙川的这类词作长期不被世人所理解。但这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词坛自具特色,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词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作为成圣的方法,在宋明时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早年实践朱熹的“格物”方法,不得其解,之后坚定了儒学的立场,主张“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却无具体方法。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启了回归自我身心的学术路向,因朱子学者的困扰,故主张以“诚意”解读《大学》,刊刻《大学》古本。他提出“致良知”,一方面强调“良知”乃人人皆有,另一方面又强调“事上磨炼”,实则是“仁者万物一体”与“格物”在现实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