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治和德治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定义 ,法治必是良法之治。在这个意义上 ,法治即德治。但我们却往往在不同于“法治”的意义上使用“德治”一词 ,这就引出了如何确定它们的边界问题。当前理论争论和道德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都与两者的边界不清有关。法治和德治的边界体现为三个方面 :法治和德治都是人治 ,但法治是众人之治 ,德治则是精英之治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方略 ,但法治是程序之治 ,德治是人情之治 ;法治和德治既治民又治官 ,但法治重在治官 ,德治重在治民  相似文献   

2.
求真为中国史学之优良传统 ,历来为优秀史家所称道 ,陈寅恪先生在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深深令人折服。陈先生在治史基础上 ,强调对史料 ,尤其是原始史料的占有 ;在治史思维上 ,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治史心态上 ,奉行“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在治史视野上 ,提倡“民族本位论”和“吸收外来说”对举 ,尤重“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3.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4.
本体功夫论是我国宋代出现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是直承儒家心性论的演变结果。以本体功夫论的视域去解读李贽的哲学思想,旨在理清李贽“童心”为本体、“真人”为功夫,即本体即功夫的哲学内涵,由此而揭示出李贽“真人”功夫是通过其“成吾”践行和“贵己”思想具象地表达出来的,并且以“真人不死“的生死观诠释了自己“童心”本体与“真人”功夫的完满境界。  相似文献   

5.
王龙溪的“外王”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其心学理论基础上,以“现成良知”为理论基础,以“仁政王道”为根本原则,以“一体之治”为最终目标.实现了治心与治世、良知与治政、一体与治世、为学与为政、兴学与化民的统一;体现了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和兼济天下、淑世救世的“外王”精神;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禽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构成孟子共同体思想中的三重辩证关系。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现实考察,其理论价值在于:“人禽之辩”构筑了人性根基,“义利之辩”确立了实践准则,“王霸之辩”设定了终极目标。其现实意义则在于:“人禽之辩”通过“共情”,彰显了人类可以跨越种族、肤色、国界、意识形态等,建立起彼此间的情感呼应和人性诉求;“义利之辩”则说明个体、群体与他者可以实现“共赢”,达到利益均衡与协调;“王霸之辩”则强调在多元世界的政治冲突中,各国之间应当立足构建和谐稳固的多边关系,将“王道”作为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礼记·大学》讲述封建统治集团应有好为人理政之道,重点是“三纲”、“八目”。论“修身”突出道德心理分析;论“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齐家”是前提,营建“治”、“平”之世界目标。《大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它的道德理想人格——君子。  相似文献   

8.
目前采用硬法之治的学生体育权利保障效果并不显著,因而以"软法之治"为视角来探讨保障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新途径。在对学生体育权力软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改善与学生体育权利的相关软法的制定程序,建立与相关软法相对应的内部申诉制度,促进相关软法的规范化,加强审查监督,避免"人治现象"并加大宣传力度,以强化学生体育权利保障中的软法之治。  相似文献   

9.
乾隆四次征缅是前清著名反侵略战争之一,常为正史津津乐道,“服缅”成了乾隆的伟大功绩之一;其实乾隆并没有服缅或称“胜利”,因素很多,其中边官的腐败助长了缅甸的实力和气焰,这不能不是未胜的远源.  相似文献   

10.
《春秋》治狱是董仲舒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他《春秋公羊》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治狱的最高原则就是“原其志”,即以主观动机为判定罪行的根据。董仲舒对具体案例的判决,却体现了温和与宽容的精神。“原心定罪”很快就成为西汉司法实践的原则,形成了以《春秋公羊传》断狱的风气,在涉及重大政治案件时,其决断具有相当的严酷性,在君主专制时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主要探讨儒家关于修身与治国二者关系的思想内容的历史演变及其特色,认为先秦儒家就已出现身国共治思想,但并未寻找本体依据。两汉以天为外在依据以修身治国,唐朝儒生开始尝试从心性论的角度探讨身国共治,宋明理学把外在之理寓于性之中来谈身国共治,明朝心学达到身国共治思想的最高形态:即身即国,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体现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逐渐本体化,并最终达到即本体即工夫境界的历史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李贽的童心说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作了一番阐释,认为“童心”实际上是一种具体境域下,在对中庸势态领会和把握基础上的真情性流露,它不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生成的,故因人而异,因境而异。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李贽童心说中所蕴含的自然美,认为所谓的“自然之为美”本质上是一种随境域而发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反义共存”现象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义的现象.如《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里“乱”与“治”相对.但是“乱”又可作“治”解.《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唐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治理之臣有十人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乱”字既当“混乱”讲,又当“治理”讲,表示相反的意义.这种正反两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就是“反义共存”.训诂学家称这种语言现象为“反训”.自从晋代的郭璞提出“反训”以后,历代的注释家、训诂学家有的沿用它、赞成它,也有人反对它.笔者认为“反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词义经过发展演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兼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在客观现实中,相反的现象和两个对立的事物常常相关,这种对立统一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现象里.事实上在古汉语书面语中,这种“反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较为常见,因此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词义是大有稗益的.本文不准备对“反训”这一训诂学术语的是非再作评论,只是试图通过词例引申分析证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客观存在,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因,即主要从词义引申角度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现举例如下:受有授予的意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相似文献   

14.
神妙绝技巧夺天工──治运专家宋礼、白英考评李平工部尚书宋礼,汶上老人白英,于明朝永乐年间,疏浚运河,使其成为明清两代南北唯一水路交通大动脉。今据有关文献资料,对宋礼、白英的家世,经历特别是治运功绩,予以考证,并试图给以评价。宋礼、白英治理前的运河隋朝...  相似文献   

15.
在明朝万历二十八年隆冬的一天,湖北麻城县的一小撮道学家收买了一批无赖之徒,杀气腾腾地来到龙湖,蛮横地要捣毀芝佛院,叫嚣要驱逐“妖人”“左道”李贽。知道内情的人也说不上这是统治阶级对李贽的第几次迫害了。李贽(公元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出生在福建泉州府晋阳县一个祖宗几代航海经商的家庭。在他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期,正值明代中叶的嘉靖、万历年间。这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幼芽。明朝统治阶级的堕落腐朽却日  相似文献   

16.
许燕平 《阅读》2023,(95):36-38
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运用“阅读之眼”:以“飞鸟之眼”通览,以“蜻蜓之眼”慢品,以“蚂蚁之眼”细读。这三只眼睛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高处”通览整本书,培养阅读思维的整体性;形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培养阅读思维的全面性;反复精读关键情节,培养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李贽的文艺观以“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为核心,这些理论既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具有鲜明的文艺批评的性质,对于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贽的文艺观可以说是明代中后期启蒙思潮的滥觞。  相似文献   

18.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新乡贤与“三治融合”的概念内涵剖析发现,新乡贤与“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建设间具有内在耦合性。基于对上海市D村“乡贤治村”的实证考察,新乡贤通过引领村民自治、提升乡村德治、促进乡村法治等实际行动构建了赋能“三治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打造“共同体”为导向,从理念形塑、规范引导、目标整合等方面探究新乡贤赋能“三治融合”的作用机制,以期推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进程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9.
有趣的游戏     
高乐源 《阅读》2013,(10):26-26
今天上课时.老师领着我们做了一个名叫“反着干”的游戏。 游戏开始,由老师当发令员,先请六位同学上场。只听老师大喊一声:“站好!”台上的同学“唰”地一声笔直站好,我们台下的同学则笑得不亦乐乎,有些捂着嘴,有些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还有些一边捂着肚子一边指着台上的人……过了大约五六秒钟.台上的同学才反应过来:都已经说了是“反着干”,自己怎么还“正着干”呢?他们虽然下了台,但表情里还透着不甘,埋怨,还有遗憾。  相似文献   

20.
李贽在《童心说》中将八股文视为能够寄寓"童心"的"天下之至文",是由他的八股文观所决定的。李贽的这种八股文观,指的主要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无须仰人鼻息、不必谨守程式以至因文害意的"场下之文"。利用这种"代圣贤立言"的"场下之文",或顺题发挥,或屈题从己,二者均可以抒发胸臆、寄寓"童心",而后者在思想史上和阐释学上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李贽以《说书》中的四十四篇八股文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寄寓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